最開始,他忌憚劉備,想殺掉劉備。
后來,通過與劉備的深入接觸,他覺得劉備雖然值得重視,有過人之處,如堅韌不拔的姓格,如寬厚信義、能夠得人等等,但同時他慢慢地地發現劉備也有很多的缺陷。
劉備的缺陷有不少,如不知兵,劉備此前沒有接觸過戰爭,沒有正兒八經地學過兵法,因此在軍事上,劉備并沒有出眾的才能,又如在內政上,劉備之前只是一個地方上的“輕俠頭領”,不好聽點說,一個小小的“黑社會頭目”罷了,沒有出仕過,沒有任過吏職,所以在內政上他也沒有很出眾的的內政才能,又如限於出身,劉備雖然得到了不少美名,在趙郡和他現為守令的武安縣都頗獲美名,可這份美名更多的只是限於民間,對真正的世家大族子弟而言之,現在的劉備還不入他們的眼中,他們雖然會夸贊劉備,但卻絕對不會投靠劉備。
因為發現了劉備的這些缺陷,對比己身,荀貞認為他對自己構不成威脅,至少現階段他對自己沒有太大的威脅,所以漸漸地也就熄了殺劉備之心。
再到現在,一個“滅趙”之事居然就能令將來的梟雄劉備恍惚失態,險些被門檻絆倒,這更是讓荀貞不復再有“憂懼”劉備之念了。
換句話說,在褪去了后世所知聞的“劉備光環”之后,荀貞現在看到的劉備是一個活生生的年輕時代的劉備,不再是后世書中看到的那個成熟后的梟雄劉備。
荀貞對劉備態度變化的這個過程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自居其下、忌而用之、隱高一頭。
這是荀貞自信漸強的一個表現。
他也有資本自信,他的這個變化也是正常的。
從早年的斗食亭長到而今的二千石太守,他經歷過了這么多的事情,眼界、心胸都不知比以前開闊了多少,他要是再沒這點自信,再沒這點變化才是不正常的。
至此,誅趙的諸項準備已經有了八分了。
接下來就是讓準備更充足,進一步搜集趙氏的罪證,現在所得之罪證雖然已足以滅掉鄴縣趙氏大半門了,但證據這種東西當然是越多越好,同時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
那么,什么時候才是一個“合適的時機”?
荀貞現在也說不好。
他只希望這個“時機”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最好是在“董卓入京”之前。
如果太早,那么他可能就得要在江湖上逃亡好幾年,如果太晚,可能就收不到“天下震動”的奇效,而如果能剛好在“今天子崩”之前把這件事給辦了,則應該是正當其時。
只是今天子何時會崩?荀貞只知道應該是過不了太久了,只是具體的時間他卻不知道。
他現在唯一能做的,也就是時刻暗中關注京都的局勢,結合他后世之所知,以希望能從蛛絲馬跡中判斷出今天子崩的時間。
為了能及時地做出判斷,荀貞一面與袁紹、何顒等勤加通信,一面密令荀攸,叫他選了幾個人,去洛陽收集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