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不知孫策后來的成就,只看眼前這個少年,就能知道此子將來必非池中物。
荀貞和他只說了幾句話就喜歡上了他。
荀貞記得曹操后來曾說過一句話:“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既是居高臨下以長輩自居的“老氣橫秋”之言,也是對孫權才能的一種肯定。
孫權固是一代雄主,可現在只是一個孩童,根本比不上孫策的光彩奪目。
荀貞叫孫策近前,讓他坐在身邊,問他道:“子可有字么?”
孫策才十三四歲,哪有什么字?答道:“尚無。”
荀貞轉對孫堅笑道:“如此,我給他取一字,如何?”
通常來說,男子成年后才會取字,但也有例外。
孫堅笑道:“卿名族俊彥、飽讀之士、海內英雄,如能給犬子賜字,求之不得。”
男子的名主要是由家中的長輩來取,字可以靈活一些,可以由尊長取,也可以自己取,比如傅燮,他的字“南容”就是他自己改的。
荀貞現雖是亡命之身,可卻是荀氏子弟、故二千石、曾經的潁陰侯,最重要的,他現而今名聲大振,已躋身入第一流的士人之列,由他來給孫策取一個字,確如孫堅所云:求之不得。
荀貞摸了摸孫策的腦袋,笑問孫策:“你說好么?”
孫策爽直地答道:“我常聽阿翁講說昔年與公討擊黃巾的故事,早就渴求謁公了,公如能給我取字,就像我阿翁說的,求之不得!”
荀貞哈哈大笑,拍了拍他的腦袋,對孫堅說道:“此子為卿長子,可字伯符。”
孫堅低聲念了兩遍:“伯符、伯符。”大喜道,“好,好!真好字也。”
孫策的這個策字有策命的意思,應試朝廷者對答的文字也叫策,而符則有符信的意思,如朝廷調兵所用的信物叫虎符,又如上級官寺給下級官寺的行文叫符書,以“符”對“策”,寓意了荀貞對孫策將來立功國家、出將入相的期望。
荀貞見孫堅滿意,又笑問孫策:“你覺得‘伯符’二字如何,愿用來做你的字么?”
孫策應聲說道:“策將來必不負公今日勉勵!”
他卻是懂了荀貞給他取字為伯符的意思。
荀貞不由再次哈哈大笑,越看孫策越是喜歡,不覺道:“生子當如孫伯符!”
荀貞不知道,在原本的歷史上,不止有曹操肯定過孫權之能,在曹操之前還有一人肯定過孫策之能,說過與“生子當如孫仲謀”類似的話,此人便是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