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太后聽說后,把董太后的話告訴了何進。何進與袁隗等士人的公卿現是盟友的關系,當即與三公和他弟弟車騎將軍何苗共同上奏:“董太后使故中常侍夏惲等與州郡勾結,搜刮財物,悉入西省。故事:藩后不得留京師。請遷宮本國。”
“西省”,董太后所居之宮名曰“永樂宮”,“西省”是永樂宮諸多的機構之一。“悉入西省”也就是把搜刮來的財物悉數存在了永樂宮。“藩后”,董太后本是解讀亭侯夫人,她的兒子雖是天子,她的丈夫卻非天子,所以何進以“漢家故事”為由,請求把她遷回河間。
何太后批準了這道奏折。
奏折批準后沒兩天,五月辛巳,也即五月初六,何進舉兵圍驃騎將軍府,收捕了董重,免去他的官職,董重因之自殺,其部兵卒千余被何進吞并。
先是蹇碩身死、繼而董重自殺,董太后這個小集團接連損失了兩大干將,從此一蹶不振,成為了在此次政斗中第一個被趕殺出局的,宦官集團內部的三個“子集團”也由此變成了兩個。
宦官集團內部剩下的兩個小集團,一個是何太后,一個是張讓、趙忠。
何太后是何進的妹妹、是新帝的生母,何進不會動、士人動不了,那么對士人來說,下一個目標自然就是張讓、趙忠等常侍們了,——如果能把張讓、趙忠等給除掉,何太后在宮中沒有了爪牙、羽翼,實際上也就等同被廢掉了。
講完了董重自殺的經過,荀攸在下邊果然便就提到:“大將軍之親客張津者,素與司隸善,司隸因屢由張津進言,勸大將軍悉誅諸宦官。蹇碩、董重既死,司隸復進言大將軍。然以吾觀之,大將軍似頗遲疑,車騎與舞陽君又多阻之,誅宦之事,恐難速行!”
“親客”就是親信的門客,司隸指的當然是司隸校尉袁紹,車騎便是車騎將軍何苗,舞陽君只能是何進的母親。
何進怎會不遲疑?對現在的何進來說,擁立董侯劉協為天子的主要策劃者、實行者蹇碩和董重既然已經先后死掉,那么威脅他“大將軍”地位的外患就減輕了很多,不但減輕了很多,甚至從某個方面來說,目前的這種情況對他是最有利的。
士人的勢力因為此次政斗而提升上去了,宮內雖然死了一些重量級的宦官,可張讓、趙忠等常侍們的勢力依然不小,士人和宦官為了自身的利益都需要爭取何進的支持,那么作為士人與宦官共同的爭取對象,何進大可以左右逢源、兩邊平衡,這顯然對他是最有利的。
如果聽從了袁紹的話,把張讓、趙忠等宦官也除掉?對士人來說,當然是最好的情況了,他們從此不再有政治上的敵人,可對何進來說呢?何進不是士人,即使能夠得到丁原、董卓這些武人的支持,憑他自己,能夠與龐大的士人階層對抗么?他能夠壓制得住袁隗等士人的公卿、重臣么?他壓制不住。如此一來,豈不是把勝利的果實拱手相讓給了袁隗、袁紹等人?
他怎能不遲疑!
這份遲疑,連帶著讓荀貞也受到了“損害”。
荀攸在這道消息的末尾寫道:“司隸私與吾言:‘君侯清名高重,欲暫以執金吾相屈,如不可得,乃為羽林’,因數進言大將軍,請赦君侯罪,征拜君侯入朝。大將軍意似躊躇。”
執金吾雖非九卿,而秩同九卿,亦是中二千石,袁紹欲為荀貞謀取此職,卻絕非“相屈”。實話說,要非荀貞有過此前的“誅捕鄴趙”之舉,以他的資歷,遠未夠格去當這個執金吾。
“羽林”指的是羽林中郎將,羽林中郎將與虎賁中郎將的俸秩相同,俱為比二千石,兩者的掌責也相同,俱掌宿衛侍從,所屬的機構也相同,都是光祿勛的屬吏。
執金吾與羽林中郎將這兩個職位看似風牛馬不相及,一個中二千石,一個比二千石,卻有一個共同點,即是:皆握有兵權。執金吾下轄有緹騎二百,羽林中郎將下轄有羽林郎數百。
袁紹的意圖很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