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貞心道:“何進雖親士人而實忌憚,縱便我飛書與他,他也肯定不會聽我之言,何進之死已不可挽回。盡管阻止不了何進死,但是……,但是不知能否改掉董卓橫行洛陽的結局?”
荀貞穿越到這個時代很久了,之前他人微言輕、無權無勢,不敢有“改變時代”的奢想,那太不現實了,可他現在算是有了名,也有了點勢,雖然不多、但已經具備一點改變時局的能力了,他的想法當然也就會隨之改變,想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稍微改變一下歷史本來的進程,比如“士人與宦官兩大集團惡斗、卻便宜了董卓”這個結局,他就想改掉。
對后來的三國爭雄之世,荀貞是頗為神往的,可三國亂世,書上看到的是群雄逐鹿、謀士斗智、將星璀璨,現實中卻是百姓深受戰亂之苦,十室九空,“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如能在這一切發生之前,把時局扭轉,以使百姓不再受那戰亂之苦害,又為何不為呢?
如能做到,他絕不惜力。
可能不能做到?
他做不到,因為漢室腐朽已久,大廈將傾,誰也支撐不住,誰也改變不了。
改變不了天下將分崩離析、陷入戰亂的局面,那么,退而求其次,能不能把董卓獨握朝權這件事給改掉?
老實說,他也沒有把握。
要想改變董卓獨握朝權、橫行洛陽的結局,最好的辦法是當然是不讓他進京,可這一點,荀貞改變不了。何進正是因為擔憂士人一支獨大,所以才召延武人為爪牙、外援,進而召董卓入京的,試問,做為士人一員的荀貞又如何能勸阻得了何進召董卓入京?
他勸阻不了。
改變不了這件事,又該怎么改變董卓握洛陽大權的結果?
荀貞思來想去,只有和董卓比進京的速度。
如能趕在董卓進京前,帶兵搶先入京,與袁紹、曹操等合兵一處,那么就算董卓來了,料來亦無憂也,——董卓只是個武人,在天下沒有什么德望、在朝中沒有什么根基,雖說他后來有獨握洛陽權柄的一刻,但那只是機緣湊巧,士人與宦官兩大集團兩敗俱傷,讓他撿了個便宜,他剛好又“野心勃勃”,這才從而導致了后來的洛陽大亂,正常情況下,他是絕對做不到這一點的,即便眼下頗欲借重董卓的何進,所看重的也只是董卓的兵馬,而非是董卓本人。
如果能把“董卓獨握朝權、橫行洛陽”這件事給改變掉,那么即使仍然改變不了天下分崩離析的局面,卻至少可以使洛陽的百姓少受一點苦害、使洛陽避免被火燒一空的結局了。
既已看出何進命懸旦夕,想來不日何進、袁紹就會召四方豪杰帶兵入京,為了能趕在董卓前入京,荀貞需得及早準備,長沙臨湘是不能繼續待下去了。
他等孫堅、程嘉看完這道消息,對孫堅說道:“文臺,我欲返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