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以己度人,他覺得他不認可劉協,韓馥亦同意他的觀點,那么他就認為荀貞做為“士人一黨”,做為“袁黨”的一員,應該也是會同意他的這個建議的,所以寫了這封信來,雖是在信末“禮貌客套”地“詢問荀貞的意見”,而實際上他是期望能得到荀貞的“支持”。
荀貞現今為一郡太守,在群雄中,地盤雖不大,只是普通,但他帳下精兵強將,又有光復洛陽之名,故而,袁紹是很看重荀貞的支持的。
聽完戲志才的意見,荀貞又問荀衍、荀諶兄弟:“二兄以為如何?”
荀衍、荀諶的年齡都比荀貞稍大,因而荀貞稱他兩人為“兄”。
荀衍說道:“天子無失德,雖西遷長安,而罪不在天子,此董卓之罪也。袁本初妄提廢立,難道以為他是伊尹和霍光么?”
荀諶同意荀衍的意見,說道:“昔年鄭國和息國因言語不和而失和,息侯伐鄭,而最終大敗而還,君子是以知息國將亡。‘不度德,不量力’而欲行廢立,袁本初可謂今之息侯。”
荀貞問荀攸:“公達,卿以為呢?”
荀攸說道:“袁本初不臣之心,昭然已揭。”
戲志才、荀彧等人已經把該說的話都說得差不多了,所以荀攸沒有多講。
荀貞說道:“如此,卿等是都認為:我應該拒絕袁本初此議了?”
戲志才說道:“正該如此。”頓了頓,先環顧了一下堂上,然后復看向荀貞,又接著說道,“袁紹此議如得行,則河內必將獨大,久之,不可制矣!”
袁紹的這個提議算是翻版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只是他不但要“挾天子”,——劉虞一旦被立為天子,肯定不能再待在幽州,或是去洛陽,或是就在冀州,那自然便是將會身處袁紹的勢力范圍,為袁紹所控制,——而且袁紹還是更進一步,要“廢立天子”,要得個擁護之功,一旦他的此策得以實行,確是如戲志才所說,那他必將會在群雄中獨大,無人可與抗衡了。
聞得戲志才此言,荀彧兄弟倒也罷了,荀攸深以為然,說道:“確然如此!”
荀諶提出了一個問題,說道:“若是即便不得將軍支持,而袁紹一意孤行,又該如何是好?”
荀彧沉吟說道:“劉幽州素有忠仁之名,想來縱便是袁本初提出此議,他也肯定不會接受的。”
戲志才笑道:“正如休若所言,今天子無失德,罪在董卓,劉幽州漢家宗室,久負盛名,向來愛惜名望,以我料之,斷然不會昏了頭去聽袁本初此議的。”
荀彧是從劉虞平時行事的風格出發來做的分析,而戲志才的這句話雖說得隱晦,在座諸人皆聰明人,卻也都能聽得明白,他這卻分明是“誅心之言”了,他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在說:劉虞如果接受了袁紹的此議,那他往昔的“盛名”必然會不復再有,劉虞既一向愛惜名望,那他肯定就是不會接受袁紹的此議了。
荀貞以為然,他是知道歷史走向的,也正因此,聽了荀彧、戲志才的分析,才更佩服他兩人的“先見之明”。
荀攸這時又起身離席,伏拜堂上,正色說道:“袁本初空擁高名,而已顯不臣,為扶助漢室,攸敢情將軍早定取徐之策。”i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