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
“徐、青前些年都是災荒不斷,雖賴陳/元龍之力,徐州今糧頗豐,然以徐州之糧,斷難足三十萬青州黃巾長用,而冀州地廣民稠,雖經有張角之亂,底子猶存,這幾年又災荒不多,論其糧,遠多過徐、兗,此其一也。”
荀攸贊成地說道:“不錯,如論糧食,徐、兗確不如冀州。”
“徐、兗地狹,或臨海,或無險阻,難以騰轉,再論地利,亦不如冀。”
徐州只有五個郡,兗州的郡國雖比徐州多,但那是因兗州臨近中原腹地,經濟發達、人口稠密,故而設的郡國較多,可實際上,如比較具體轄地范圍的大小,兗州和徐州其實是差不多的,甚至比徐州還要小一點,就轄地面積而言之,這兩個州都不是大州,缺乏戰略縱深,并且徐州臨海,而兗州處在冀、豫、徐、青這幾個州之間,實為四戰之地,但州中卻沒有什么天險阻礙,故而,荀貞認為,從地利上看,青州黃巾也不會選擇徐、兗為目標。
荀攸點頭稱是。
“較之地利,徐州稍勝過兗,但徐州北有丹陽兵、泰山兵、州兵,南有我廣陵兵,南北合計,戰兵五萬,稍微動員,可有十萬之眾,青州黃巾雖號三十余萬,而只是人多,甲械不如我、精銳不如我,從這方面來看,青州黃巾亦必不會、也必不敢入我徐州。”
徐州糧食不多,缺少地利,州中的部隊又很有戰斗力,怎么看,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荀諶沉吟說道:“我州兵馬雖善戰,冀州兵亦眾,且有袁本初在,其帳下文武濟濟,青州黃巾不敢入我徐州的話,他們就一定敢入冀州么?”
“冀州兵固眾,袁本初帳下固猛將如云,可是,兄莫忘了冀州還有黑山啊!”
荀諶恍然大悟,說道:“是了,冀州有黑山!我聞黑山賊今亦有數十萬眾,青州黃巾入冀,如得其策應,與其會師……。”說到這里,荀諶背后驚出了一身冷汗。
荀諶的話沒有說完,但眾人都聽出了他的意思,如果青州黃巾真的入冀,一旦和黑山會師,兩下合兵,少則五十萬眾,多則近百萬眾,這將會是一股強大的勢力,說不定,冀州都會因此而“全境淪陷”,落入黃巾和黑山的手中。
而一旦出現這個局面,冀州地廣民稠,有戰略縱深,有足夠的兵源,民風還剽悍,又糧多,又產鐵,又產馬,戰略位置又佳,北進可得幽、并,南下可掩取中原,往東則兗、徐在握,黃巾、黑山恐就不可制矣,整個北方、乃至整個天下的形勢都可能會因此而生巨變。
不過對於這一點,對於會不會出現“這個局面”,荀貞卻不擔心。
因為他是從后世來的,雖然記不太清楚了,但卻有印象,記得好像根本就沒有輪到韓馥、袁紹上陣,公孫瓚直接就把這支入冀的青州黃巾給打垮了。
荀貞雖知有此一事,但卻不能將自己所知的此事告訴荀諶等人。
他嚴肅地說道:“是啊,青州黃巾如與黑山合兵,勢必焰盛,兗、徐將危!為避免出現此等局面,我軍才更得快點奪取徐州全境,以及早做好應對,以免真到那時,束手無策。”
戲志才一直沒說話,因為他的判斷和荀貞是一樣的,他也認為青州黃巾絕不可能入徐,也認為青州黃巾忽然集結合兵的目的,必然是為了入冀,此時聽荀貞分析完了,應聲說道:“誠如君侯所言,青州黃巾異動,此正我軍出兵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