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霸身為一地大豪,消息也是較為靈通的,雖然得知“袁紹以周昂為豫州刺史”的時間比荀貞稍晚,但也已經獲知了。他知荀貞和孫堅的關系,所以不難猜出荀貞此時親至厚丘的原因。
但是吳敦等人卻不明白。
臧霸簡單地解釋了兩句,說道:“周昂既為袁本初表為豫州刺史,或許近日便會提兵南下奪豫,孫文臺如不敵,定會向荀廣陵求援。是以,荀廣陵急於平定徐州,以備援孫。”
“原來如此!……荀廣陵在信中調我等出兵了么?”
“雖未明言,亦此意也。”
孫觀說道:“如果是因為袁本初表周昂為豫州刺史,所以荀廣陵親至厚丘督戰的話,……都尉,我以為我等可以不用理會他的來信,依舊按兵不動。”
“噢?”
“先前我等所以不助陶恭祖者,無非兩個緣故:荀廣陵善戰,名震海內,陶恭祖必敗,此其一緣故;荀廣陵外有孫文臺為援,又有袁本初呼應,此其二緣故。……現下,既然周昂將會南下爭豫,那么就是說,首先,孫文臺不能再成為荀廣陵的后援了,其次,荀廣陵若助孫文臺,必會與袁本初反目,也就是說,袁本初也不會再幫他了,既然如此,我等又何必從其調令?以我之見,不如我等現在就返回瑯琊,借郯縣未下之機,徹底掌控瑯琊全郡!候以時日,待荀廣陵果真出徐援孫文臺時,……都尉,我等也不是不可以占一占徐州的啊!”
吳敦聽了孫觀這話,怦然心動,說道:“都尉,仲臺此話甚是!”
臧霸卻和他們的看法不同。
臧霸說道:“荀廣陵援孫文臺,此是后話,當下你我如不出兵,卻是禍事就在眼前啊!”
“都尉此話何意?”
“荀廣陵已至厚丘,召我等而如我等不去,反歸瑯琊,則荀廣陵自就會知我等意矣,為免后患,荀廣陵必攻我等。……我且問你二人,你二人可有許君卿、荀仲仁之謀?”
“……沒有。”dudu2();
“你二人可有潘璋、關羽、劉鄧、趙云、張飛、陳到、文聘諸人之勇么?”
“……沒有。”
“你二人的部曲可有荀廣陵的部曲精銳么?”
“……不如。”
“謀不及之,勇不及至,部曲不及之。郯縣雖未下,東海已大半入荀廣陵囊中,彭城亦附,是荀廣陵現有近四郡之地,又地廣於我。以此攻我,我等便是占了瑯琊,能打贏么?”
“……打不贏。”
“君等再請試觀天下,可有如你我亡命者為州郡長吏的么?”
“……沒有。”
曾經是“亡命”,而后來成為州郡長吏的,不能說沒有,確實有,還不少,但那是“黨人”,是“名士”,是因為政治原因而“亡命”的,荀貞就曾“亡命”,去孫堅那里躲了好一陣時日。因為政治原因而亡命,比如說得罪了宦官,不得不潛逃,這反倒會增加“亡命者”的政治名望,但臧霸、孫觀、吳敦等人卻既非名士,更非黨人,沒有名望,出身也不好,他們的亡命純粹是因殺人犯了事,——真正出身好的,就算殺了人也不會亡命,比如夏侯惇,十四歲就當街殺人,結果如何?不但安然無事,并且“由是以烈氣聞”,反而揚了名聲,又如光和年間的司隸校尉陽球,年輕時,有郡吏侮辱了他的母親,他因結少年數十人,不止殺了這個郡吏,還滅其滿門,結果又是如何?“由是知名”,還被郡中舉了孝廉,去朝中當了尚書侍郎。
所以說,臧霸等人出身不行,雖有些名聲,可那點名聲遠遠不足以支撐他們掌一郡、一州之地,孫觀的建議只是癡人說夢,根本就沒有實現的可能性,他們如真的覬覦徐州,別人不說,只闕宣、陳登、糜竺,這幾位本地的強龍就不會答應。
臧霸對此,是看得很清楚的。
接連幾問,孫觀、吳敦、孫康都是搖首。
臧霸說道:“那還說什么不理荀廣陵召令,歸還瑯琊,更胡說什么取占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