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貞展開劉備的來信,又看了一遍。
看著,他心道:“玄德與公孫伯珪同學,倒是可以遣他以援同學之名,借道泰山西進,應仲遠如拒,便取之,如不拒,便假道滅虢。”想著,又搖了搖頭,心道,“世人皆知玄德為我部屬,遣他取泰山實與我自取無異,且貽人口實,顯得我不光明磊落。此下策也。”
把劉備的信放在一邊,荀貞思忖多時,瞥見了案上的另一封信,是孫堅寫來的。
公孫瓚以表吳景為交換,望能得孫堅發兵相助,孫堅拿不定主意,遂來信詢問荀貞。荀貞打算與荀攸、戲志才等商議一下后再給他回復。這會兒看見孫堅的來信,荀貞忽然心中一動。
“哈哈,吾有計矣!”荀貞撫案而笑,令堂外吏,“請志才、公達來。”
不多時,戲志才、荀攸來到。
荀貞叫他兩人落座,笑道:“李傕、郭汜諸賊兵亂長安,挾持天子,而關東諸將猶內戰不休,使奸賊得利,令忠臣嚙指!每念及此,吾常恨不能安席。我意與文臺共推舉故右車騎將軍朱公為盟主,勸和幽、冀,以并力西進,討定諸賊,迎天子還舊都。卿二人以為何如?”
戲志才、荀攸對顧一眼,都從對方的臉上看到了笑容,兩人離席下拜,道:“將軍此上策也!”
說是“上策”,而不夸荀貞對朝廷的“忠心”,卻乃是因為荀、戲聽弦歌知雅意,一下就領會到了荀貞所謂“與文臺共推舉故右車騎將軍朱公為盟主,勸和幽、冀”云云的真實用意。
朱俊現駐兵在中牟,離豫州不遠,荀貞、孫堅,尤其孫堅與朱俊的關系很深,他兩人的家鄉一個吳郡富春、一個會稽上虞,相距不到兩百里,當年征討黃巾,正是因了朱俊的表舉,孫堅才得由下邳丞轉任佐軍司馬,后以軍功遷別部司馬,可以說,孫堅的發跡便是從朱俊征戰始,而荀貞也曾聽命於朱俊帳下,兩人都是朱俊的“故吏”,共推舉朱俊為盟主,合情合理。
推舉朱俊為盟主,荀貞當然不是真的為了迎天子還舊都,只是欲以此為由頭,給自己一個插手幽、冀的機會,換言之,也就是染指青、兗的借口。
趙岐不能勸和袁紹、公孫瓚,荀貞就能么?孫堅、朱俊就能么?肯定也不能。既然不能,為了討定涼州群賊、迎天子還舊都的大局起見,荀貞、孫堅也就只能“無可奈何”地以軍事介入幽、冀的相爭,強迫袁紹、公孫瓚休戰了,也即就只能兵入青兗、或者再加上一個河內了。
除此之外,舉朱俊為盟主還有另一個好處。
朱俊、皇甫嵩都是名臣宿將,有擊滅黃巾的大功,威望很高,舉他為盟主,在政治上足以抗衡袁紹,也即可以自立為一黨了。只是可惜皇甫嵩遠在長安,要不然,舉皇甫嵩為盟主的話,效果會更好,當然,以皇甫嵩的明哲保身,就算真舉了他為盟主,他也不一定會同意。
荀貞三人對視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