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仲叫從吏給荀愔安排席位,請他坐在了許劭的下首,徐卓的上邊。
荀愔坐定,顧視帳中,心道:“營中文武俱在,許將軍大會諸人,莫不是要用兵?”問道,“敢問將軍,可已接到愔遣騎送來的文報?”
荀愔說的這個“文報”當然指的就是他與李通達成的協定。許仲微微頷首,說道:“兩天前就已接到,吾并已遣人給孫伯符送去了,料他現下應是也已收到。”
荀愔說道:“愔回來途中,到安城時,聞呂奉先撤圍平輿南下,渡過澺水后,又聞呂奉先率部徑赴郎陵,……將軍召會諸君,可是為了此事么?”
許仲說道:“不錯。”轉頭看了下徐卓。
徐卓知其意思,代替許仲往下說道:“初聞呂奉先撤圍時,以為他是要退回南陽,而隨之不久,軍報傳來,說他渡過汝水后,直奔郎陵而去,看他的架勢,卻似是要擊攻李通,因是,許將軍召集吾等,商議對策。”
早前聽說呂布往郎陵去時,荀愔就懷疑呂布是要進攻李通,此時聽徐卓這么一說,知道了許仲等人與他的判斷一樣,李通對他的印象不錯,他對李通的觀感也不差,頓時就有些為李通擔憂,又不由地感到疑惑,於是問道:“呂奉先好好地正在圍平輿,為何突然撤軍,南往郎陵?”猜測地說道,“是因為橋蕤被孫伯符敗了一場,張遼又與我軍數戰皆不利的緣故么?”
徐卓說道:“橋蕤、張遼戰不利,平輿久攻不下,應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不過在卓看來,更主要的原因應為:呂布必是探知到了我軍與李文達勾通,恐李文達投從我軍,斷他退路,故此才干脆從平輿撤圍,改擊郎陵。”笑對荀愔說道,“君此次出使,人尚未還,使命已達。”
相比荀愔的猜測,徐卓的分析更靠譜。
荀愔出使郎陵,說李通從投徐、豫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李通斷呂布的退路,從而動搖布軍的士氣,徐、豫、郎陵三方合力,共擊之,以解平輿之圍,化汝南之急,雖然諸人都沒料到呂布的反應速度居然會這么快,和李通的約定才送去給孫策不久,孫策回復未到,徐、豫兩軍還沒議定該如何與郎陵聯兵的軍略,他就已撤圍南下,但荀愔這次出使的目的卻算是達到了。
只是,目的雖達,平輿雖得解圍,郎陵卻要危險了。
荀愔心道:“若果是因我出使郎陵之故,致使呂奉先撤圍平輿,南擊郎陵的話,我卻有些對不住李文達。”當下問許仲道,“既是如此,不知將軍有何打算?”
還能有什么打算?只有兩種選擇,援李通,或坐視不救。
許仲說道:“正與諸君商議。”問荀愔道,“君方從郎陵回還,有何高見?”
許仲問得有點空泛,徐卓怕荀愔不知許仲的具體所指,補充問道:“李文達號稱有眾七千余家,擁壯卒萬余,據險占踞,壁壘堅實,以君親眼之所見,此是實言么?他能擋住呂布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