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這次戰役來說,曹操的確是被荀貞調得分兵了,話說回來,荀貞不也是分兵了么?但就因為主動權在荀貞,故而同樣的分兵,勝負的幾率、可見的收益卻不同。
明顯荀貞的勝率大,荀貞獲勝后,濟北、東平、任城就可連為一體,收益也很大。曹操的勝率小不說,即便他能攻下任城縣,至少濟北會被荀貞得住,東平也能守住,仍是吃虧不大。
荀貞斟酌了會兒,做出決斷,說道:“好,便依志才之策,我這就叫幕府傳檄子龍,令他引兵赴濟北,為文謙副,共擊黃巾,并檄仲仁佯動,聲援東平,威懾鮑允誠部,令其不敢輕舉。”
荀成在泰山,部曲雖不少,但他的兵馬現階段主要是用來鎮撫郡內、北御青州黃巾,沒辦法調動太多,所以不管是協助樂進,還是當下荀貞用他“威懾”,他都只能是“佯攻”、“佯動”。
袁綏等幕府的大吏也在席間,聞令應諾,等散了軍議后,他們自會書檄傳命。
荀貞想了下,又道:“夏侯惇,勇將耳,君卿、玄德、公道可敵之,孟德多智,勁敵也,恐非君卿諸將校之可應,我當至合鄉臨之。”
荀濮沿泗水東岸北進,作勢攻南平陽,曹純知道他不可能會在這個時候打南平陽城的,然而擔心他借機在南平陽附近西渡泗水,因是窮追不舍,結果在南平陽境內的泗水渡口一帶,終究中了荀濮“假作渡河,設伏岸邊”的計策,已是中伏,河邊地狹土軟,又不宜騎兵馳戰,打了一個敗仗,折損了不少兵士,浴血方才突圍,荀濮由是得以輕松渡泗。
荀濮、孫康部過得泗水,占住了渡口,而袁遺為保本郡,嚴令高平、湖陸的兵馬不許浪戰,於是,許顯率主力在抵至泗水東岸之后,順利地渡過了泗水,現今他與荀濮部都已經到了任城縣外,與城中的劉備、陳褒成內外之勢,與夏侯惇小小地試探性地接戰了兩次,不分勝敗。
荀貞是徐州牧,非到不得已,不好隨便出州,他一出州,戰爭的性質就變了,影響就更大了,再則,曹操雖是可能會親臨任城戰場,但現下的戰爭形勢,利在徐州,也不需要荀貞親自到任城與曹操當面對敵,因而,他決定到合鄉指揮戰斗,合鄉離任城不遠,也就等於是前線了。
因為知道此次戰役關系到徐州的前景,戲志才等人沒有諫止荀貞,都同意了荀貞的此一決定。
定下此事,荀貞轉而笑道:“文臺來書,問要不要他派些兵馬,佯攻濟陰。呂布在汝南攻勢甚緊,可回書答之,不需他助吾州矣。”
天漸轉暖,呂布在汝南開始再次用兵,孫堅焉是個被動挨打的人?他還之以牙,集中部隊,也展開還擊。占取了河南尹、河內半郡之后,面對呂布的進犯,孫堅的兵馬就不太夠使了,有點捉襟見肘,尚需荀貞遣兵相援,荀貞又怎能要他來助?好意心領,謝絕罷了。
事實上,就算孫堅派兵來助也沒多大的用處。
陳留、濟陰兩郡皆有郡兵,尤其陳留,兵強馬壯,張邈、吳資雖各遣了些部曲給曹操,但留在本郡的還是多數,除非孫堅遣出主力去攻,否則也根本影響不到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