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屬聽了荀貞的話,有人說道:“夏侯惇數攻任城不下,曹東郡雖親引兵至,但任城近則有許將軍為援,遠則有明公在合鄉,料曹東郡便是大舉發兵圍攻,也定難克成。明公,他會發起攻勢么?”
“孟德,智將也,他當然不會硬攻。”
“明公的意思是?”
“我料他必會用計。”
“用何計也?”
“攻城之術,不外乎久圍與打援兩法。久圍非孟德現下所可取,以我度之,他肯定會用計,以圖把玄德、公道或君卿調出來,從而野戰決勝,先破我一部,然后再挾勝威,圍城攻之。”
“那么以明公高見,曹東郡會怎么把劉將軍、陳校尉或許將軍調出來?”
荀貞沉吟稍頃,卻是也猜不出曹操會用何法,遂笑道:“萬變不離其宗。管他會用何法,只要我軍知其意圖,不上當便是。”頓了下,對戲志才等說道,“若是我料得不錯,孟德果然用計,以圖野戰打援的話,志才,我意將計就計,卿意何如?”
任城,曹軍兵營。
程立回答的兩個字是:“東平。”
曹操聞之,頓時哈哈大笑。這程立,與東平較上勁了。
先前,他建議鮑信佯敗,曹操作勢領兵去救,望圖可以借此調出劉、陳或許顯的兵馬出來,因為曹操顧慮新掌兗州未久,擔心這么做會引起兗州士紳以及州兵的離心,故而沒有允可。
現下,程立有把目光投到了東平。
只不過,這次他并不是建議鮑信佯敗,而是建議曹操裝作暫時放棄進攻任城,改打東平。
夏侯惇對程立也算較為相熟了,知道此人年齡雖大,可說近似老年了,卻是絲毫無有老年人的慈悲心腸,但凡用計,頗多毒辣,尤其是在面對百姓與兵卒時,常有居高臨下之態,壓根不把自己和百姓與兵卒視為同類,簡而言之,百姓和兵卒對他而言之,只是“可用”或“不可用”罷了,夏侯惇對他的這一點雖是說不上反感,然亦無甚好感,佩服與忌憚并存,聽得他此言,蹙眉說道:“吾軍用兵多時,只為攻復任城,無故轉攻東平,鎮東將軍會相信么?”
夏侯惇對程立無甚好感,程立畢竟年紀大,又非大士族出身,深知人情,城府深沉,對夏侯惇這個曹操的愛將兼姻族,卻是向來禮讓,笑言答道:“正因為吾軍用兵多時,而任城久攻不下,所以我軍轉攻東平,鎮東將軍才會有可能相信,……并且……。”
“并且什么?”
“東平相李瓚,李膺之子也,與鎮東是郡里人,兩人又為舊識,李瓚之子李宣且正在鎮東帳下效命,於公於私,一旦吾軍轉攻東平,吾料鎮東是定然不會坐視不理。”程立撫須笑道,“此正我所言,兵法之所謂‘攻敵之必救’也。”
李瓚與荀貞同郡,兩人舊識,而今李瓚投靠了荀貞,他的兒子李宣又在荀貞帳下效力,這兩條原因已經足夠分量,加上李瓚是李膺的兒子這一條,如是曹操假裝轉攻東平的話,荀貞還真是得救,——要知,李膺在世時,名滿天下,是潁川士人的代表人物,號為“天下楷模李元禮”,并則李膺與荀淑、荀氏八龍都有交往,現今他的兒子投了荀貞,被曹操進攻,確是於情於理,論公論私,荀貞都是必須要救的,不然的話,一定會對荀貞的名聲造成壞的影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