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方與往西,過了東緡,就是昌邑了。
陳宮語氣堅定地說道:“明公,昌邑不可不援!而且時不我待。敢請明公,即刻遣將出營,火速援救昌邑!不然,恐將晚矣。”
程立是不贊成在山陽、濟陰與徐州兵死戰的,在他看來,目前最好的對策,應是暫避徐州兵的鋒銳,撤入東郡,依仗黃河自御,候徐州軍兵鈍了以后,再尋機與之作戰。
但那天經過與曹操的談話,他而下也知,曹操所憂者,是擔心如果不顧陳宮等兗士“保家衛國”的要求,於現下即撤入東郡,只怕便會就此失去大部分的兗州士心。
平心而論,曹操的這個政治考慮,是非常正確的。
所以,程立雖是反對陳宮的建議,從曹操的顧慮角度出發,卻能不再提出異議。
不但不提出異議,他還盡心盡力地為曹操出謀劃策。
他說道:“我軍馳援昌邑的道路共有兩條,一條是從乘氏出兵,一條是從定陶出兵。如從乘氏出兵,需在昌邑城北渡過濟水。現今許顯部就在昌邑的北邊,他絕對是會來阻擊我軍渡河的。走定陶出兵的話,沿濟水南岸而行,可無慮許顯部。兩條道路,立以為,走定陶為上。”
曹操沉吟多時,乃有不同的意見。
他說道:“若走定陶至昌邑,固是可以無慮許顯部,然昌邑城西南有梁丘城,萬一被徐州兵搶先占據,將會阻我援軍前行。”
程立說道:“可如果走乘氏,奈何許顯部?”
曹操說道:“我意兵分兩路,一路走定陶,大張旗鼓;一路走乘氏,倍道兼行。”
程立明白了曹操的意思,說道:“此虛實之道也!”
“正是!以公之智謀高遠,既然提議走定陶援昌邑,那么我料荀鎮東十之八九也會這樣認為,判斷我軍的援兵會走這條道路。如此,我干脆就用定陶的援兵,來吸引荀鎮東的視線,促他集重兵於梁丘城,同時,令許顯掉以輕心;而援昌邑者,實乘氏之援兵也。”
程立贊道:“明公深諳兵法,立所不如也!”
援助的戰策定下,曹操便就傳檄命令駐在定陶的濟陰太守吳資,遣兵少許,聲勢大張地往援昌邑,以劉若、史渙率部從乘氏潛行。
軍令傳下,劉若和史渙當日即引戰士五千出營。
……
方與城。
為了爭取攻打昌邑的時間,荀貞沒有在城中久留,等士卒稍作休整,就出城帶領各營,趕往昌邑。
這時如從空中向下俯瞰。
可見昌邑東邊百余里外的方與城外,一支徐州兵馬疾往昌邑趕去;昌邑西北邊的乘氏,則相繼有一支兵馬和數騎出發,兵馬偃旗息鼓,悄悄地往東邊六七十里外的濟水渡口而行;數騎絕塵,從乘氏向南,奔赴定陶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