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成問道:“濟南?”
秦項說道:“是啊,明公!”
“你什么意思?”
秦項侃侃而談,說道:“明公,田楷雖然自稱愿投我徐州,但那是他在面臨危局的情況下,為了救命而才說的。其話不足信之!要想保證我徐州北部泰山郡、瑯琊郡的安全,使我徐北不受青州諸郡、青州黃巾的威脅,還得靠咱們自己!
“盡管歷城縣的南邊有濟北國和泰山郡可以為援,然而只此一城,恐怕還是不足以控扼青州的!既然袁譚已經撤兵,而明公引我徐精銳步騎五千已入駐歷城,那么以項之愚見,何不進擊東平陵,把濟南郡順道拿下?從而以之為歷城的根基?也不算是空走了這一遭。”
秦項說的此話盡管有理,但“打濟南郡”不在荀成此次出兵的任務表中,沒一點由頭的,秦項就突然冒出這么個建議,引得荀成小小詫異。
荀成近些年久掌兵權,執掌方面,城府漸深,因雖是不明白秦項的此個打濟南的念頭是怎么冒出來的,卻面不改色,從容說道:“打下濟南么?”視線落在他的臉上,等他接著做解釋。
秦項迎著荀成的目光,好像受到了鼓勵似的,果然接著往下說道:“明公,打下濟南郡的話,不但有利於我徐控扼青州,對我徐而言之,而且還有另外兩大好處!”
“哪兩個好處?”
秦項給荀成分析,說道:“占下濟南郡以后,明公再向東北方向進軍,逼臨樂安郡,我徐就可以完全或大致地控制住青州境內的大河南岸地區,自此便可依仗河水,抵御冀州紹兵,同時壓制平原田楷,這是第一個好處。
“袁紹先與公孫瓚大戰於龍湊,繼又遣袁譚攻侵田楷於平原,大量的冀州、平原百姓逃難入到濟南、樂安,如果能把濟南打下,脅迫樂安,這些百姓即能歸我徐矣,這是第二個好處。”
加上平原郡,青州共有六個郡。
如果青州共有七郡,倒是可以七巧板比之,不過雖然六郡,卻亦可以近似比擬。
平原郡是第一塊板。
此郡呈東北到西南的走向,斜長三百余里,最寬處二百里,窄處不到百里,其西部的正面迎對冀州,從西南到東北,依次與冀州的甘陵、渤海兩郡相接,——渤海的北邊就是幽州的涿郡、廣陽(北京)、漁陽三郡,平原郡距離幽州不到三百里地;西南是兗州東郡;東北是海。
平原郡地處青州,接壤冀、兗兩州,北近幽州,黃河經其境內,論及其在冀、青、兗三州的戰略地位,著實是非常緊要,也所以,公孫瓚會表田楷為青州刺史,使他屯駐平原郡。
樂安與濟南兩郡,是第二塊、第三塊板。
這兩塊板處於平行的狀態,樂安在東北,濟南在西南,兩郡的大小相當,其西部皆與平原郡接壤;樂安東北是海,濟南的西南角與兗州濟北接壤,其南正處在泰山郡的西部上頭。
黃河從冀州南邊司隸校尉部,現為張揚占據的河內郡境內向東北而流,先進入兗州,縱貫東郡,然后流經平原郡的高唐、平原、安德三縣,隨之在西平昌縣的西南不遠處,折向東南,經過濟南郡與平原郡接壤的地帶,繼續向東北流淌,進入樂安郡,最終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