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不是一句話,兩個字,一道命令下去,就可以開始攻的,具體的攻打之前,自是需要先做部署安排。張遼部的陣型現在是這樣的:整體面向郾縣城的西城墻,列成了個一字陣,陣約二十人深,與郾縣的西城墻隔著護城河相對。張遼先把陣中各部的軍將喚來。
各部軍將,最驍悍敢斗者,是張遼的一個并州老鄉,此人名叫高昌。
張遼令他說道:“率你本部,搶奪吊橋。搶下吊橋之后,再去爭奪郾縣的西城門。如能把西城門奪下,且不要急著進城,候我親領主力過橋趕到,再與我一起,向城內發起進攻!”
高昌年約三十,正是氣力最雄,最能打的年紀,當下大聲應諾。
“此攻郾縣,吊橋、城門是重中之重,吊橋、城門如能順利拿下,則城為我有矣!事不宜遲,你現在就率部出陣,依照我令行事。”
高昌接令,便趕回本部,率本部的步卒兩百,當先向吊橋發起了進攻。——這吊橋雖然沒有拉起,但城中的孫堅卻是在吊橋附近及兩邊的橋頭,都布置了守衛吊橋的兵馬的。
且先不說高昌,給高昌下達完命令以后,張遼的目光轉向了余下的幾個軍將。
其中一人,與張遼的長相略有相似,是張遼的族中從弟,名叫張暢。
張遼令他說道:“率你本部,我再給你我的親兵百人,你引之,隨高昌部之后,等他奪下吊橋,你就快速過橋,守衛吊橋的任務,以及相助高昌攻搶西城門的任務就交給你了。”
張暢應諾,便帶了張遼給他的百名親兵,加上他本部的步卒戰士,共計四百,亦出陣向吊橋方向而去。
張遼繼續給剩下的軍將們下令。
剩下的軍將還有八人,張遼給八人中四人的命令是一樣的:“君四人各率本部,立即分從吊橋的南北兩面搶渡護城河,爭取以最快的速度過河。過了河后,不要去城門處參加戰斗,而是各攻南北城墻一段,以作城門處交戰的策應。等到城被我成功奪下,我軍勇士突入城中、上到城墻以后,你們就攀附登城,由高而下,配合從城門處進城的我軍兵馬,并攻城中堅兵!”
這四個軍將領命,各還本陣,按照張遼的軍令,催促本部兵士,扛著半截船等之類的防御器械,行至護城河邊,一面抵擋城上的箭矢,一面把早已備下的沙袋等物投入到河中。——這個時候,高昌已經率領本部,展開了對吊橋的爭奪,張暢亦率其本部,快到吊橋邊上了。
張遼中軍。
張遼對余下的四個軍將下達了有關這次攻城安排的最后一道軍令:“君四人率引本部,停駐不動,以作預備隊,若攻城的進展順利,你們就率部后續參與,若攻城的進展不順,你們就掩護我攻城部隊的撤退。”
凡戰,是必得要留下預備隊的。畢竟即使戰前的部署再妥當,主將對戰斗的勝利再有信心,可打仗這回事,說到底,總是難免會出現意外情況,因此若無預備隊,那一旦戰局出現任何一點的變化,可能就要前功盡棄,就算前邊打得很順利,轉眼之間,也有可能便會落敗。
這四人應諾。
張遼問曹性:“曹校尉,我的這番安排部署可行?”
曹性說道:“將軍不愧知兵,我并涼之名將也!這番安排部署,極是妥善。”
“那便勞請校尉留在這里,為我坐鎮觀戰罷。”
曹性答道:“將軍切勿忘了明公之言,狹路相逢勇者勝!末將那就在這里,靜候將軍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