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解潁川之危?”
“是啊,明公。”
劉備一時不解孫敏之意,問道:“孫君,君緣何忽提此議?要我去解潁川之危?”
孫敏說道:“明公,今日敗高順以后,不是聞俘虜言道,說雷簿、陳蘭率南陽兵已入潁川,正與張遼爭攻陽翟,彼二軍互相忌憚、相持不下,現正對壘於陽翟城下么?”
“不錯。”
“下吏愚見,張遼與雷簿、陳蘭兩軍既然不和,兩虎相爭,這豈不就給了明公可乘之機么?”
劉備說道:“孫君,你的意思是說?”
孫敏說道:“明公,下吏的意思是說,張遼與雷簿、陳蘭兩軍不和,則明公如果能於此時抓住這個機會,西入潁川,下吏料定,他們一聞明公兵到,必會因為彼此猜忌而無心於戰,如此,明公輕易可以勝之也!明公,這簡直是一樁唾手可得的大功啊!
“非但只是大功一樁,且明公之名也勢必會因此而更揚於潁、汝之間,為海內士傳知,并在收復潁川后,明公還可借鎮東聲威,在潁川當地征募勇士,以充軍力,——明公,這難道不是一舉三得么?然后,明公再引兵往去助孫伯符,不為晚也!”
劉備陷入思考,喃喃說道:“一舉三得。”
“明公,呂布帳下的能戰之將唯張遼、高順兩人而已,高順今已敗在召陵,張遼若再被明公敗於潁川,是便等於又斷呂布一臂,這對孫郎圍攻褒信,也是有好處的。”
劉備摸著光滑無須的下巴,想了會兒,說道:“孫君,你此策雖佳,然當下恐不宜行之。”
孫敏問道:“為何不能行之?”
劉備說道:“一則,我此次和孫郎來救召陵,只帶了精卒千人,千人之兵去打穎川,不足使用;二來,孫郎現在最大的敵人是呂布,我奉鎮東之令來助孫郎,自應是全力以赴,襄助孫郎先破呂布,又如何能呂布未破,卻先請分兵往潁?至於張遼,呂布既敗,復有何慮!”
不肯接受孫敏的這個建議。
孫敏說的“三利”是有道理的,若換個尋常之人,也許會被此“三利”迷惑,就聽了他的此個建議,但劉備何人也?相比那小小的“三利”,在他看來,卻是幫助孫策去打他的殺父仇人呂布,以此來博得孫策進一步的好感,對他顯才是更有好處的,故冠冕堂皇,拒絕了孫敏。
孫敏見劉備不聽,也就罷了。
劉備雖是不聽,對孫敏好加夸贊,稱他那計確然良策。
孫敏因是倒也沒有失落,反因受了劉備的嘉許而越發感嘆劉備禮賢下士。
次日一早,劉備整束本部完畢,去見孫策,問何時拔營南還褒信。
見到孫策,看他像是面帶喜色,劉備問道:“孫郎,有什么好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