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騎將軍是最高等的將軍號之一,在重號將軍里邊也是名列前茅,只次於大將軍與驃騎將軍,金印紫授,比三公低,但與九卿相當,或者比九卿還高。
像這樣貴重的官爵,凡是在朝廷授拜給某個大臣之時,這個大臣通常都是要先做辭謝,以表示謙虛的,這乃是題中應有之義。
因而聽到荀貞“不敢受”的回答后,劉協并未奇怪,笑道:“將軍,當下非常之際,李傕、郭汜雖為將軍所敗,然如將軍適才所言,現下此二賊尚未得擒,又及京畿和三輔諸縣亦頗有亂兵,此正朝廷將欲借重將軍之時也,卿就勿要推辭了。”
這句話如果翻譯一下,就是一句話:李郭盡管兵敗,但朝廷如今的情況,還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不是客氣的時候,將軍你就不要再搞“三辭三讓”這種虛套了。
荀貞仍然固辭。
劉協從荀貞平淡而堅決的語氣中,聽出他不是在客套推辭,而好像是真的不想當這個車騎將軍,不覺疑惑頓生,再想說時,不知該如何開口了。他到底有天子的身份放在這里,不好直言相詢,猶豫片刻,把目光投到了與丁沖、楊琦等一起,立在他座前側方的鐘繇身上。
鐘繇明了劉協之意,往前上了半步,問荀貞,說道:“繇敢請問將軍,為何堅辭不受朝廷此封?”
鐘繇和荀貞再熟,現是在天子面前,兩人不能像平時見面那樣互相稱字,彼此道卿,言行舉止都需得規規矩矩,故是,荀貞剛提到鐘繇的時候,依照“君前臣名”的規矩,——即臣下在君主面前,不論自稱或他稱,一律稱名,而不得尊稱,直呼鐘繇之名;鐘繇這時問荀貞話,亦是自稱己名,事實上,他沒有直呼荀貞的名字,而是以“將軍”代替,已經是有些不合禮,只不過一則他現不是在與劉協說話,二來荀貞才立下殊功,故如此耳。
荀貞微微向鐘繇點了下頭,依舊身向劉協,話還是與劉協說,說道:“陛下,臣之所以不敢受此封賞者,是出於兩個緣由。”
劉協問道:“哪兩個緣由?說來讓朕聽聽。”
荀貞說道:“臣遵旨。陛下,第一個緣由是,臣竊以為,現下當以盡殲賊軍為要。臣在來長安覲見陛下的路上收到了一封緊急的軍報,軍報報稱:李傕、郭汜二賊於今領兵東南而下,奔南陽郡而去。此二賊雖為臣所敗,然尚擁眾萬余,若被之逃入南陽,或會成為后患。臣聞之,樹德務滋,除惡務本。因是,在盡殲賊軍,獲二賊以獻陛下之前,臣不感受陛下之封賞。”
劉協點了點頭,問道:“第二個緣由是什么?”
荀貞說道:“回陛下的話,第二個緣由是鴻門亭此戰,多虧臣部將士拼死奮進,乃才以三萬之眾而敗李傕、郭汜五萬之軍,戰士浴血疆場,不顧性命者,無非是為國盡忠,為陛下效命,而今他們尚未得到陛下的賞賜,臣又豈敢先領封賞!”
劉協又是贊嘆連連,說道:“愛兵如子,卿是也。”頓了下,說道,“這個好辦,卿把卿部凡立功之將士的姓名及功勞都報到朝中來,朕詔令有司聚議,分別給以酬功!”
荀貞下拜謝恩,然后說道:“陛下,此回鴻門亭之戰,功勞最著者當數豫州刺史孫策。若無孫策相助,臣斷難擊敗賊軍,此功之一也;於追擊之時,孫策親手擒獲張濟從子張繡,此功之二也。陛下,張繡現就在帳外,陛下若欲見之,臣便把他押進來面圣。”
張繡雖然是張濟的從子,輩分上比李傕、郭汜等矮了一輩,但他現官建忠將軍,被封宣威侯,在涼州軍集團中,他的地位并不低,算是第二梯次的翹楚。
不僅其人之名,劉協知道,便是張繡本人,劉協也曾見過。
劉協說道:“帶他進來,讓朕一見。”
孫策又出帳去,很快,和幾個郎官共同押著一個年輕人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