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明不知道此時龍牙山的弟子是不是還守在揚州,只是他不愿節外生枝,到了鎮江,便折而向西,到了廬州府,再向西北而去。一路上葉子明粘著假胡須,趕路之時又異常小心,倒也沒出什么亂子。
這一日,葉子明正在趕路,忽然聽見前面有人在吟誦詩句,那人朗聲道:“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好詩!好詩!”
葉子明抬頭一看,見那人,身穿一襲青衫,背后掛著一個斗笠,騎著一匹棗紅馬,馬背上還搭著兩個包袱。葉子明仔細想了想那人吟誦的詩句,覺得真是言淺而意深,果然是難得的好詩。
葉子明沒有聽過這首詩,便快走了幾步,與那人并排前行,見那人約莫三十來歲,神情俊朗,眉目中透出一股書卷氣,葉子明猜想,這人恐怕是個教書先生。
葉子明拱手問道:“這位先生,請問這首詩是何人所作?說的是什么事?”
那人打量了葉子明一眼,卻頗有些意外,說道:“沒想到這位少俠竟問起這首詩!這首詩是唐朝摩詰居士所做,寫的是送友人歸隱之事。世間萬物,皆如過眼云煙。什么功名利祿,什么王霸雄圖,整日想著這些,倒不如濁酒一杯,茅屋一間,高臥南山,賞月聽雨!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嶺上之白云,年年常在,日日可賞,豈不遠勝于勾心斗角,江湖蹉跎!不過,這位少俠,你年紀輕輕,莫非也厭倦了江湖紛爭,有了歸隱之意?”
葉子明笑道:“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賞月聽雨既是好事,年輕人又如何做不得?便如同這首詩,先生覺得是好詩,在下也覺得是好詩!”
兩人暢談許久,到了汝州,方才揮手而別。
自從相遇之后,黃正光與卓雨凌一年多來東躲西藏,雖然數次遇險,數次受傷,總算是每次都脫身了。這一日,黃正光與卓雨凌到了徐家鎮附近,兩人打算在鎮子上好好歇一歇,再買些干糧帶著,隨后便向南走,既然中原危險重重,他們便打算到江南躲一躲。
豈料兩人翻過一個山頭,剛剛看到山腳下的徐家鎮,卻迎面看見左邊岔路上走來兩個人,兩人抬頭一看,大吃一驚,那兩人竟是柯向榮和盧正忠!
柯向榮和盧正忠卻也同時看到了黃正光與卓雨凌,登時大喜過望,盧正忠大叫道:“大師兄,小師妹!今日還想脫身嗎?”
柯向榮和盧正忠縱身沖了上來。
黃正光與卓雨凌心知盧正忠雖然武功平平,但是柯向榮是兩人的師叔,卻不是兩人所能抵擋的。因此,盧正忠話音未落,黃正光與卓雨凌轉身便跑。
黃正光與卓雨凌一口氣跑到山下,卻見柯向榮和盧正忠越追越近。黃正光見左邊有條河,靈機一動,便低聲叫道:“師妹!你往前面林子里跑!不要回頭!我來擋住他們!”
卓雨凌驚叫道:“大師兄!你怎么脫身?!”
黃正光低聲笑道:“那邊有條河!他們兩位可都不識水性!”
原來北方的河流遠遠少于南方,因此,北方人多半不識水性,黃正光驀然想起這件事,才急中生智,想到脫身之法。
卓雨凌還在猶豫,黃正光急道:“你快走!”
卓雨凌縱身向前右前方樹林奔去,黃正光卻突然停了下來,一轉身,揮刀直取柯向榮。柯向榮心中一驚,急忙拔刀抵擋,盧正忠也揮刀沖了上來。黃正光且戰且退,七八招一過,黃正光已然處于下風。黃正光大喝一聲,一刀徑直向柯向榮頭頂劈過去,何向榮橫刀一擋,黃正光左掌向盧正忠猛擊過去,盧正忠連忙出掌相抗,黃正光卻借力向后躍出一丈多遠,轉身便跑。
柯向榮和盧正忠大怒,連忙持刀追了上來,黃正光一口氣跑到河邊,縱身一躍,跳進水中。柯向榮和盧正忠趕到河邊,只見河面上一圈圈的波紋,卻再也看不到黃正光的蹤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