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宋鑒與喬素貞的差距所在。
除了兩人的軍事水準有高低之分外,喬素貞在戰場上作為統帥,一心只會思考著如何取勝,旁人包括白廣琪的看法根本不在她的思考之列。
而宋鑒接手主帥之位,心里首先想的是不能讓主公對自己失望。
他的很多策略并非要讓大軍取勝,而是要激勵著大軍的死戰之心,讓場面上看起來更加壯烈一些。
冀州軍的底氣確實很足,哪怕已經付出了數萬人的傷亡,他們依然能抽調出兩萬多精兵南下。
通過袁氏將領的指引,精準地卡住從河道到高坡之間的交通,甚至還有機會埋伏到一支運輸隊,搶掠了他們所運的物資。
讓冀州軍失望的是,那些推車之上運送的只有普通的箭矢,并沒有特制炮彈。
這說明大涼軍對于炮彈的準備,甚至優先于普通弓矢,想要將他們的炸藥消耗掉,并非容易的事情。
等了許久,冀州軍南下的軍隊都沒有受到大涼軍的反擊,這更加堅定了他們對于大涼軍力的判斷。
目前大涼軍雖然在南線布有防線,但兵力也被全部占住,根本抽不出更多的兵力進行反擊。
他們火速排成多支三四千人的陣列,然后從南方也加入了對大涼軍的圍攻之中。
可惜的是,他們最好的算盤落了空,大涼軍在南方竟然也布置了幾門火炮,這處高坡陣地根本是沒有空隙可尋的,只能硬拼。
接到回報的白廣琪等人還來不及失望,就發現了大涼軍的騎兵已經加入對他們的進攻。
冀州軍早就安排了一支騎兵,不參與正面進攻,專門盯住大涼軍的騎兵。
大涼軍動,他們也動。
騎兵之要,在于速度。
不管是發揮機動性的優勢,還是發揮沖鋒威力,都要依靠著速度才能達到。
若是在你提速的半路上,有另外一支騎兵虎視耿耿,甚至直接作出干擾,那就無法一意孤行,必須要先解決敵對的騎兵。
對騎兵能造成最大威脅的,始終還是騎兵。
不過,大涼軍的異動,還是讓東側的徐州軍緊張了起來。
他們曾與大涼軍對戰遭遇大敗,到現在還無法忘記被大涼騎兵追殺時,那種無助與恐懼。
他們正全力向前沖鋒,假如此時背后出現大涼軍的背刺沖鋒,那他們五萬大軍可能尸骨無存呀!
項陽地調動這支大涼騎兵的時候,自然不會忽略旁邊有敵方騎兵的存在。
大涼軍騎兵擺在明面上,就是吸引冀州騎兵在此,不能加入到正面作戰,而且還能從側翼干擾敵軍的進攻。
因為大涼軍在高坡上列的,大都是初代火炮,只能通過覆蓋射擊才有威力,難以校準,所以面對高移動性的騎兵,其實顯得比較無力。
而且冀州騎兵也證明了他們的精銳,在不缺少精良護甲的條件下,正面沖陣對于大涼國威脅還是挺大的。
大涼的騎兵起到了一石二鳥的作用,表面上看起來他們自己也失去了作為騎兵最強的作用,卻等于限制了敵軍兩支軍隊的作用。
徐州軍接下來的攻勢就顯得疲軟了很多,甚至連炮兵的火力覆蓋都無法沖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