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那些探馬也漸漸變得虛應故事,只離開大營不到十里的距離,稍微探察一下,沒有發現異常就立即回大營報告主將。
這下子,分散各地的大營能“輻射”到的區域就更加狹小,客觀上,使得各大營間的空檔變大,更有利于大涼的精銳將士潛入進來。
岳虎軍的將領們不是沒發現異常,但是他們卻找不到好的應對方法。
加派軍力充實進探馬之中,實際上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讓每一支探馬小隊從五人變成十人,并不能對那些百姓形成有效威懾,該被襲擊還是被襲擊,但這卻已經要多消耗一倍的兵力了。
要么,他們減少探馬小隊的數量,將幾支小隊合并為一支,如此自然能讓一般的百姓無處下手。
然而,這樣的探察效率卻大打折損,而且目標明顯,很容易就被大涼軍的探馬遠遠發現,同樣能避過這幾支大規模的小隊,暗中潛入。
其實,岳虎軍主帥如果足夠聰明的話,從這種困境中,就應該看得出他們的戰略從一開始就有大問題。
不但將雄厚的兵力分薄掉,而且根本沒能有效地封鎖住山區。
但是,大軍主帥也是要面子的呀。
到現在,他們氣勢洶洶而來,只是嚇住了部分百姓而已,跟大涼軍實際上還一仗未打呢!
難道在沒經歷過任何大戰的情況下,自己嚇自己般地主動改變全軍的戰略?
要知道,這三十萬大軍,并非全部都是岳虎的親信精銳,更多的兵力其實是關中原來的叛軍,只是因為岳虎勢大,被他收編了而已。
即使是岳虎親身在此指揮,也無法做到如指臂使,更何況只是岳虎手下的一員將領。
這三十萬分散開的大軍就是一只巨大的怪獸,看起來氣勢駭人,不可戰勝。
但也因為“它”實在是太巨大了,因此絕對不可能靈活調度。
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在沒有完整的調兵計劃,因為一時的變故急急忙忙就想要調動兵力,說不定大軍自身就會先發生意外。
越是如此大規模的軍隊,只要出現意外,就會演變得難以收拾,反而被大涼軍找到突襲的機會。
因此,哪怕岳虎軍的主帥已經隱隱感覺到事情跟計劃得不一樣,甚至產生了危機感,現在也只能將錯就錯,等待局勢進一步的發展。
如果大涼軍也出現破綻被他們抓住,那還有扳回主動的機會。
賊軍的反應全都落入項陽的眼中,而且他直接看穿了敵軍的僥幸心理。
“想要以不變應萬變么?呵呵,意識到我軍已經下山之后,更加不舍得放棄能把我們一網打盡的機會啊。”
項陽嘲諷著敵人的意想天開。
此時,他們唯一解開困境之法,就是把隱藏在兩座大營之中的近十萬主力調出來,主動出擊,配合著各營的位置與守軍,一鼓作氣將項陽軍趕回山中。
但是,這樣一來,岳虎軍所有的意圖就全都暴露出來了。
岳虎雖然與關東某大諸侯達成了秘密協議,使得他們能騰出手來專心對付大涼殘余,甚至不惜跟兵力遠遠弱于他們
(本章未完,請翻頁)
的大涼軍打長期作戰。
但,這種戰術,對于岳虎軍來說畢竟是巨大的消耗。
哪怕是關中富饒,但是岳虎只是名義上占領了關中的地盤而已,還不知道秋季之時能得到多少收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