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未完,請翻頁)
存在著極大的破綻。
首先他們急襲漢中,一路沒有停歇,立足不穩。
其次,他們的兵力不足,又要分守兩地。
漢中現在還沒有城池向他們投誠,也就意味著冬陵關和漢中城兩處等于兩座孤城,不但無法策應,還分散了敵軍的兵力!
對于漢中軍來說,雖然有些地方都接到了消息,但是大家還處于最初的震驚之中,同時對于張越的大軍還有著極高的期待。
只要張越能把握機會,快速領軍收復漢中與冬陵城,那么就能快速安撫人心,漢中雖然受到重創,依然能穩固自守,恢復元氣。
想到這里,張越信心非常充足。
可惜的是,張越最大的弱點就在于時間,拖得越久,越會動搖人心,而且據說大涼軍已經得到了許伯安的投靠,那么久拖必生變。
漢中之內,許伯安的門生故吏不知多少,本來他們就心向著這個漢中的“叛徒”,很可能被許伯安說動出現異心。
更不必說此刻敵軍竟然把漢中攻下來。
后勤方面,漢中也極度依靠漢中城附近的良田。
四面險關都地處于山勢之間,根本不可能大規模種糧,他們只能依靠著原來的軍糧硬撐,時間拖得久了,必定缺糧,即使勉力支撐,也會影響到大軍士氣。
所以,張越不可能把上庸等地的大型器械運過來。
漢中城的險要還比不過上庸城,但是這到底也是漢中之郡城,有著高大的城墻與防守器械,冬陵關就更不用說了,它是倚山而建,而且山道險要,哪怕從冬陵關南邊想要攻破也不容易。
張越立即將手下大將集中起來,現在他們必須要立即決定主攻哪路。
為了防止攻城一個方向時,背后會被另一路敵軍偷襲,所以張越肯定需要分兵同時進攻漢中和冬陵關。
這就需要分清主次,漢中城與冬陵關,到底進攻哪里。
其實張越大軍根本沒得選。
若是他們可以打得貪心一點兒,那自然能進攻冬陵關,收回冬陵關之后,整個漢中通往外面的道路全部被封住,他們可以全力攻打漢中城,再多的敵軍也跑不掉了。
問題是,張越軍必須要立即收復漢中才能穩定民心軍心,他們若是先攻冬陵關,白白把士氣消耗在了險關之下,若是傷亡過大,更加不堪設想。
幾位大將都是同樣的意思,無論如何也要先打回漢中,冬陵關持續掌控在敵軍手中,的確是個大問題,但只能等拿回漢中城,穩定軍心之再才考慮了。
張越卻有些不甘心:“漢中城乃我軍要害,但是我已經收到消息,大王在城破之日就已經身死,所以就算打回漢中城我們也救不回大王了。”
“我軍現在必須要先進攻漢中城,敵人未必沒有料到這種想法,所以,我料定敵軍的兵力分布,必定是漢中城人多,冬陵關人少。”
其他將領稍作思索,也認同了張越將軍的看法。
大涼軍最新的行動就是攻下漢中城,所以,他們在此戰之中必須投入重兵,之后,沒有收到任何他們進行大規模兵力調動的報告。
那么,現在敵軍主力必定還在漢中城。
張越續道:“我
(本章未完,請翻頁)
們完全放棄進攻冬陵城還是太可惜了,我有意分兵兩萬進攻冬陵關,剩余三萬之眾進攻漢中城,大家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