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未完,請翻頁)
入他的手中,這支敵軍連薄腳之處都沒有,更沒有人給他們供應糧草軍需,他們絕對堅持不了太長時間。
項陽略施小計就能將他們逼退,那關中就再無威脅。
自古以來,關中就是霸業之本,只要順利一統關中,再掌控到河東之地,那就隨時可以東出潼關爭雄天下。
而且大涼王朝的高祖皇帝,當初就是以關中為跳板,進而奪取天下,所以才會定都長安。
當大涼軍順利掌控關中的消息傳至天下,必定會讓人聯想到高祖皇帝的偉業,對他們的心理上就是不小的震撼。
這雖然會讓某些大的勢力更加警惕大涼王朝的崛起,同樣也會讓某些意志不堅的小勢力,主動選擇對大涼王朝的臣服,以后爭雄關東之地,會有些意想不到的收獲。
對于項陽來說,收服關中有著更大的意義。
這意味著,大涼王朝終于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腹地”。
關中的東邊有潼關阻隔,北西南分別為河東、涼州、漢中都掌控在大涼王朝的手中,荊州北部他們也順利扎下腳跟,也就是說,關中四面都沒有任何威脅。
這種安定的地盤,可以讓項陽放手推進種種政策,解放這里的生產力,大力發展工坊技術!
只要能讓大涼王朝放手發展技術,擴張技術與產能,即使潼關以東的所有勢力都抱起團來,項陽也有信心將之擊敗殲滅!
既然已經收復長安,自當還于舊都。
大涼王朝的諸多老臣看到這一幕,全都激動得老淚縱橫。
所有臣子一致上書項陽,要求舉辦一場盛大的儀式,一方向向天下昭告大涼還都,另一方面則是祭拜天地與社稷祖宗。
但是,項陽直接下詔書,把這些大臣罵了個遍。
現在他們是收復長安了,但是天下還沒安定呢?他們大涼王朝的政令出了潼關,有幾個人愿意聽從?
就這,還好意思告祭天地與社稷?
反正項陽是丟不起這個人。
越是這種時候,他們越要戒驕戒躁,要持著初心,繼續堅持奮戰,收復天下!
何況,現在大涼王朝的財政環境還是比較緊張的,不管是民間百姓還是軍中士卒,日子過得還比較苦。
這種時候,他們寧愿把大批的錢財花在這種“面子工程”之上,百姓真的會因為一場大慶典就歡欣鼓舞,跟他們更加團結嗎?
項陽覺得,與其搞這種“面子工程”還不如給百姓讓利,給軍中士卒加一點軍餉與犒賞,這樣更能讓大家與朝廷擰成一股繩。
這些大臣們傻眼了。
其實按說,大臣們的請求也不算過份,這種規模的慶典也是題中應有之義,不過他們遇到的乃是不同于這個時代的皇帝,有些思想只能跟著改變。
假如他們一直無法改變,項陽不介意讓他們讓出位置,好好養老。
易秋嫻倒是第一個贊成陛下的說法的,而且她還上疏,奏請幾件非常實際的事情,請朝廷著重辦理。
其中包括開學堂,招人才,同時將關中擴張的工坊多偏向于農產民生方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