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各軍,對于宛城內部進行嚴密監控,做好防守,先穩他幾天再說。”
攻下宛城,對于大涼軍自然是天大的利處,但是也有拖累,那就是他們需要分兵守護。
不僅僅外部的勢力對宛城虎視眈眈,而且內部也有不安定的因素必須警惕。
魯真畢竟在此處經營多年,不知道有什么后手。
而且大涼軍是以突襲的方式打下了宛城,的確讓宛城留守的軍隊措手不及,但這也意識著他們撤退不及,有不少的散兵逃入民居,這些人如果不加壓制,必定會制造不小的混亂。
以大涼軍的紀律,他們制造的混亂未必會破壞掉他們的防守,但是卻會動搖宛城內的民心。
項陽一出手就是大手筆,剛剛在荊州露面,就直接將北部最重要的宛城給拿到手了,也讓荊州北部最大的勢力魯真吃了個大虧。
一石激起千層浪,項陽這一招瞬間引發了荊州北部的動蕩。
魯真就恨得牙癢癢,偏偏他還沒什么辦法,他召來了自己身邊僅余的大將,但卻無法得到有效的建議,反而大家都慌成一團。
岳虎軍殘軍同樣感覺到了巨大的威脅,他們跟大涼軍可是誓不兩立的關系啊。
而孫梟軍更多的是措手不及。
他們其實是聽說過大涼軍的威名,也知道大涼軍與吳鎮江軍聯為一體。
但是,作為荊州地方諸侯,他們嚴重缺乏其他地方的情報,根本不知道大涼軍再次向荊州出兵,而且直接把他們最期望得到的宛城拿到手中。
奪取宛城之后,大涼軍則是完全逆轉了荊州的局勢,現在,他們就是荊州地界上占據最有利形勢的一方。
魯真如何抉擇先不說,他們跟岳虎殘軍的聯合等于直接被打斷了,從地理上也難以聯合。
項陽再也不擔心在荊州突然出現一個敵對狀態的“龐然大物”,而且以宛城為中轉中心與后勤依托,大涼軍就不需要把后勤全都寄托在吳鎮江身上。
宛城周邊雖然沒有大的水域,不過,有宛城和吳鎮江的.地盤作為支點,吳鎮江的水軍就擁有了一段絕對安全的水道,可以利用荊州水系四處出擊,只要別跟孫梟或者江陵郡等諸侯的水軍主力發生沖突,就沒人能擋得住他們了。
而在陸地上,對于大涼軍擁有直接挑戰的則是魯真和岳虎軍,不知道他們之中,誰會先對宛城發起進攻。
最終,魯真還是沒有直接奪回宛城的膽量。
他倒未必是真的怕了大涼軍。
他好歹在宛城經營多年,而大涼軍新奪下宛城,立足未穩,正是還擊的最好機會。
問題是,現在魯真面臨的局面要復雜得多。
在大涼軍插手之前,他本來就已經跟孫梟勢力打得火熱,而且還被孫梟軍壓制在下風。
現在丟了宛城,孫梟很快也會得到消息,魯真豈敢全力進攻宛城?
而且大涼軍也不是孤軍作戰,單是吳鎮江軍隊的牽制,就足以讓他無比頭疼了。
現在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