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是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武曲,它描繪了楚漢相爭中垓下之戰的情景,故事性極強。
十面埋伏的曲譜最早見于后世的清嘉慶二十三年華秋萍的《琵琶譜》,而在此譜之前,只有描繪同樣題材的《楚漢》。
明代王猷定《湯琵琶傳》中,記載有被時人稱為“湯琵琶”的湯應曾彈奏《楚漢》時的情景:
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
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
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恐,終而涕泣之無從也。
從這段描述可看出,湯應曾彈奏的《楚漢》與《十面埋伏》在情節及主題上一致,由此可見六百年后,此曲已在民間流傳。
不過那畢竟是六百年后了,宋朝還沒有十面埋伏。
李寺再次抬起了雙手,這個時候,眾人才從云宮迅音的旋律中清醒過來,凝神靜氣的看著李寺。
所有人現在都知道了,李寺是皇妃樂隊的靈魂人物。
從來沒有這樣一個人,一舉一動牽動著觀眾們的心弦,李寺的風采已經蓋過了樂隊中間的女歌手,因為那些個女歌手,也受李寺的手勢和情緒帶動。
最震驚的還是秦檜,他是現場除了趙構唯一一個認識李寺的官員,李寺一出場,他心里就在嘀咕:你好好的生意不做,進宮來鬧什么幺蛾子?
但是當李寺指揮樂隊完成了云宮迅音之后,秦檜雖然心有不甘,卻又不得不佩服李寺:好你個狗日的,當真是文武雙全啊。
秦檜迅速明白了自己的外甥秦熺和李寺的差距,也明白了王靜鷗的眼光是多么的毒辣。
現在所有人都眼巴巴的看著李寺,李寺故意停頓了很久,要的就是這個劍拔弩張的效果。
突然,他手一抬,皇妃樂隊的琵琶手迅速響應,一段緊湊的琵琶獨奏響起,勾起了觀眾們的心弦,太刺激了。
十面埋伏本來就是琵琶獨奏,可是李寺在編曲上加入了其他樂器的特色,讓整首曲子的節奏顯得更為的緊張,把戰爭場面烘托的更加宏大。
有一首詞能形容這首曲子給人的感覺: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當然了,這首詞還沒出世,不然在座的官員腦海里應該都會想到。
十面埋伏演奏完了,有一個官員忽然帶頭喝起彩來:“好!”
趙構抬眼望去,卻是吏部尚書李光。
李光與李綱、趙鼎、胡銓并稱“南宋四大名臣”,乃是唐朝汝陽王李琎的后代。
四大名臣什么來頭?其實就是南宋的四個主和派的頭子。
李光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及第,擔任開化知縣,遷常熟知縣。欽宗趙桓即位,授右司諫。趙構即位后,他先后治理宣州、杭州和婺州,接著升任吏部侍郎,現在是吏部尚書。
要是歷史不變,李光以后還要當副宰相也就是參知政事,不過現在副宰相的位子由秦檜擔任。
從知縣干到副宰相,李光幾起幾落,而且是歷史上擔任吏部尚書最多的官員,先后在紹興二年(1132年)、紹興五年(1135年)、紹興八年(1138年)在吏部尚書任上。
吏部管理著全國大大小小的官員,李光因此在官場上地位極高,門生故舊遍布朝野內外,在大宋可謂是權傾朝野。
李光是堅定的主戰派,靖康之恥的時候,金兵逼近京城,士大夫棄職而逃的有五十二人,罪過相同而懲罰相異,輿論紛然,李光請求交付大理寺公正處理。
太原被圍,事態危急,李光上言說:“請就地委任折彥質征發全部晉、絳、慈、隰、澤、潞、威、勝、汾八州民及本路各縣弓箭手,使守令各自統率。如果有土豪、士人愿意當首令的,給予他們初官、應副器甲,協力赴援。女真族劫持親王,以三鎮為借口,勢必深入,請大修京城守御裝備,以擊碎敵人的陰謀。”
主政宣州的時候,李光認為宣州離行都較近,于是修理城池,積聚軍糧,把地方百姓編冊,按保伍分編,稱為義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