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寺答應王靜鷗的老李燒烤的標準化操作手冊正是關鍵的編寫階段,于是他說道:“娘,你們倆敘敘舊,我去忙了。”
“你去吧你去吧,我跟詩詩我們娘兒倆好好聊聊。”方圓圓拉著陳詩詩往里屋走,全然不顧李寺的去向。
李寺來到書房,看著一屋子的草稿不禁啞然失笑。
人家年底都是忙著準備過年,他可倒好,忙的神魂顛倒,這屋子里的稿子,堆起來怕有半米高。
在后世,李寺習慣了計算機和打印機,但是現在他編寫的手冊,只能靠一個字一個字的用毛筆寫出來,要命的是他的毛筆字實在是太差了。
在后世,如果不是特意練過書法,沒有幾個人會寫毛筆字,就連鋼筆字都寫的很難看,因為大家都習慣了用輸入法,可宋朝沒這條件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李寺覺得還是得先發明鉛筆,再來編寫手冊不遲。
在腦海里搜了一下鉛筆的歷史,李寺發現鉛筆的最早發明是起始于英國,還是一個偶然的發現。
遠在古羅馬,就有了“鉛筆”,不過這個鉛筆不是后世人使用的鉛筆,是真的用鉛條制作的筆。
但是鉛這個物質是有毒的,古羅馬人可不這么想,他們把鉛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用鉛做自來水管、水杯,甚至用鉛鹽加到酒里做調味劑……
所以他們兜里揣著一根鉛條做的“鉛筆”也就不足為奇了。
大量使用鉛造成了嚴重的后果,古羅馬的多位皇帝罹患老年癡呆癥很可能就與鉛中毒有關,民間由于鉛中毒造成的疾病更是數不勝數。
后來隨著人們對鉛的毒性的不斷認識,直接以鉛條制作的“鉛筆”就逐漸被放棄了。
但是其余的書寫工具卻不具備鉛筆的便攜性,常年在戶外作業的人們迫切的需求一種更好用、可以隨時隨地書寫的工具。
大概是1565年的時候,在英國的昆布蘭地區,人們意外的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礦物,這種礦物外觀特別像方鉛礦,而且貌似還沒什么毒性,人們把它稱之為“黑鉛”,認為它是一種低毒的鉛。
這種所謂的“黑鉛”,其實就是石墨。其實石墨并不是特別罕見的礦藏,它本質上就是碳,在天然環境下,煤炭遭受到熔巖侵入或者變質作用的時候就會產生石墨。
但在1565年的時候,人們對此并不知情,反而將其視為一種珍貴的礦產,于是昆布蘭的這個石墨礦就被英國皇室壟斷了,而且為了防止這種珍貴的礦產被別人獲得,皇室在開采了足夠多的“黑鉛”礦之后,干脆放了一場大水,把這個礦給淹了。
昆布蘭的這個石墨礦所產的石墨純度非常高,質地結實,又易于加工,只要把它切割成條狀,用紙或羊皮包裹起來就成了很好用的筆,也就是第一支現代意義上的鉛筆。
這種筆很快就名聲大噪,由于英國的壟斷,其他國家也都在想方設法的尋找本國境內的“黑鉛”,德國很快在紐倫堡找到了“黑鉛”礦。
但是這個礦區的品質比英國差得多,富含硫磺等雜質且質地很脆,直接切割成石墨棒是很難的,德國人就嘗試先把含雜質的石墨礦研磨成粉,再晾曬成石墨條。
這種德國鉛筆的品質雖不如英國鉛筆,但在之后的幾百年里,全球也只有英國和德國可以生產鉛筆。
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爆發了,法國和周邊國家關系瞬時緊張起來,英德作為反法同盟陣營成員,馬上就對法國進行了一系列戰略物資的禁運,作為一種非常實用的工具,鉛筆也在禁運清單當中。
為了解決法國人對鉛筆的迫切需求,尼古拉.雅克.孔泰在1795年創造性的把黏土引入了鉛筆制作的工藝中。
他先是把石墨磨成粉,然后添加一定比例的黏土混合攪拌,再用一個特殊的模具(類似于奶油拉花的那種東西)把混合物擠出來,擠成面條一樣的長條,晾曬干之后就得到了石墨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