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果然是理工男思維,送東西不講浪漫,專門講實用。
“實用的東西?”李寺其實也贊成林森的想法,吃吃喝喝的留不住紀念。
李寺想了想,問林森道:“你注意沒注意琴草手里的琵琶,好像有些破了吧?”
其實琴草的琵琶并不是很破,只是李寺猜測,那把琵琶跟了她很久,從前在登豐樓賣藝就是用的那把琵琶,怎么說都有十幾年的工齡了。
窮人家的孩子,肯定用不上好琵琶,那琵琶的木料只是普通的雜木,能用很久都奇怪了,而現在琴草上場彈奏的琵琶,用的還是戲班的。
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
“琵琶”二字中的“玨”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弦的方式發聲的樂器。
大約在秦朝,開始流傳著一種圓形的、帶有長柄的樂器。因為彈奏時主要用兩種方法:向前彈出去叫“批”,向后挑起來叫“把”,所以人們就叫它“批把”。
后來,為了與當時的琴、瑟等樂器在書寫上統一起來,便改稱琵琶。
到了南北朝時,從西域傳來了一種梨形音箱、曲頸、四條弦的樂器,有人就把它和中國的琵琶結合起來,改制成新式琵琶。在演奏方法上,改橫抱式為豎抱式,改撥子撥奏為右手五指彈奏。經過不知多少藝術家的改進,才成為如今的四相十三品及六相二十四品的兩種琵琶。
在隋唐九、十部樂中,曲項琵琶已成為主要樂器,對盛唐歌舞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敦煌壁畫和云岡石刻中,仍能見到它在當時樂隊中的地位。
唐代是琵琶發展的高峰,涌出了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樂曲,如唐代世居長安的曹保,其子曹善才,其孫曹綱,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為世人所推崇,詩人對其高超技藝亦多有詩作贊頌。
曹綱的演奏,右手剛勁有力,“撥若風雨”,另與之齊名的裴興奴則左手按弦微妙,“善于攏捻”,故當時樂壇有“曹綱有右手,興奴有左手”之譽。
來自西域疏勒的“五弦”名手裴神符是唐太宗最看重為宮廷樂師之一,他首創了琵琶手指彈法;康昆侖號稱琵琶第一手,段善本則是有名的佛殿樂師,后與康昆侖琵琶比賽后,進入宮廷成為皇家樂師。
琵琶材質一般主要說的是背板材料,通常是紅木材料,廣義上的紅木有多種材質,大致可分為五個等級:
一是各種雜木,比如白木、色木等,這些都不是紅木,制成的琵琶琴音質比較差,屬于普及品。
二是各種硬雜木,包括雞翅木、鐵梨木、花梨木等,這些材質的琵琶比雜木琵琶要好一些,主要適合作為練習用琴。
三是一般紅木,白酸枝木琵琶制成的琴音質較好,音色清脆飽滿,算得上是比較好的琵琶了。
四是高端紅木,包括紅酸枝、黑酸枝等材質,這類材質制成的琵琶已經可以算是高檔琵琶了,可以用于專業演奏領域。
五是紫檀木,紫檀木料制成的琵琶不僅音質好、穿透力強,在彈奏中還能發出自然泛音來,是比較珍貴的琵琶。
琵琶的木料會直接影響到它的品質,優質琵琶聲音衰減小,傳得遠,高音區明亮而富有剛性,中音區柔和而有潤音,低音區音質淳厚。
林森是鼓手,對其他的樂器自然有些了解,經李寺這么一提,他點頭說道:“好像是的,少爺,你說我送他一把新的琵琶,行不行?”
琵琶是琴草經常要用的,也是吃飯的行頭,自然是林森嘴里說的實用的東西。
李寺沖林森豎起大拇指道:“要買就買把好的,這樣才顯得你對琴草的感情彌足珍貴。”
林森有些為難道:“少爺,我也知道要買好的,可是這高檔樂器的價錢,恐怕不是我能承受的,尤其是那些古琴,簡直是寶貝一般,人家還未必肯賣。”
對于樂器的價格,李寺是知道一些規律的,后世他有同學讀的音樂專業,那些專業都是燒錢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