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司馬珍依舊對李寺不把趙構當上帝尊敬有些不滿,可誰叫趙構自己愿意呢?
司馬珍當即坐著李寺的馬車往天下大劇院去了,一下馬車,他就看到了有不少朝廷大員已經站在了蘭竹園內。
一個魁梧的男人一見司馬珍,就迎了過來,驚喜道:“哎呀,司馬公,好久不見啊,沒想到你今日也會來參加宴會。”
“伯英,你來的真早,近來可好?”司馬珍打了一拱手,微微笑道。
“哎呀,有什么好不好的,我等帶兵之人,每日提著腦袋生活,能夠茍活下來,已經是皇恩眷顧了。”字伯英的男人沖南方作了作揖,那個方向是趙構的皇宮所在。
這個伯英正是中興四將之一,張俊。
張俊為鳳翔府成紀縣人,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時年十六歲的張俊充當三陽(今甘肅天水西北)鄉兵弓箭手。宋徽宗末年,他參與鎮壓京東,河北起義軍。
政和六年(1116年),張俊隨軍進攻西夏的仁多泉(今青海門源東南),這時他才被授予授承信郎,成為入品的最低的武官。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合圍榆次,宋軍主帥殉難,張俊率所部數百人力戰突圍,且戰且退,斬殺追兵五百余人,聲名大震,嶄露頭角。同年,抗擊金兵于東明縣城(今河南蘭考北),以功升至武功大夫。
五月,他跟從河北、河東路制置副使種師中進援被金軍圍攻的太原,種師中兵敗榆次(今山西榆次),張俊率所部數百人突圍南逃。十二月,兵馬大元帥康王趙構進至大名時,張俊隨信德(今河北邢臺)知府梁楊祖率三千兵馬到大名,被任為元帥府后軍統制。
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他率部鎮壓起義軍李昱、張遇于任城(今山東濟寧)后,不斷升遷,階官升至拱衛大夫。當時武臣官階五十三階,第十二階為拱衛大夫,相當于軍中前四分之一的高官。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擄走徽、欽二帝,北宋覆亡。張俊以其敏銳的政治洞察力,斷然擁立趙構,他發出了宣言:大王皇帝親弟,人心所歸,當天下,不早正大位,無以稱人望。
從此張俊以御營前軍統制而成為趙構集團的親信。張俊馳騁江淮,平定淮寧,鎮江、杭州、蘭溪、秀州等地的武裝割據勢力,為南宋朝廷開辟了一席回旋之地。
同年秋,張俊根據自己對形勢和力量的分析,提出了南渡方略:“今敵勢方張,宜且南渡,據江為險,練兵政,安人心,候國勢定,大舉未晚。”不久金兵南下,趙構到達臨安,偏安格局形成。"
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即位后,張俊任御營前軍統制。同年七月起,率部多次討平叛軍和起義軍,升觀察使,成為高級武官。
建炎二年(1128年)五月,鎮壓秀州(今浙江嘉興)徐明事變,又升承宣使。
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苗傅、劉正彥兵變時,張俊正駐軍吳江。他聞訊后,隨即率部八千人退回平江,從禮部侍郎、同節制軍馬張浚同議平叛事,是第一支平叛軍隊,平定叛亂后升領節度使。七月,改任御前右軍都統制。
到建炎三年(1129年)底,在著名的明州(今浙江寧波)之戰中,張俊率部殊死抗擊,斃敵數千人。金人銳氣被大挫,加之孤軍深入,于是北撤,又被韓世忠圍于黃天蕩(今江蘇南京東北)。
同年十月,金軍完顏宗弼部南犯,宋高宗離杭州逃向越州(今浙江紹興);十一月,宋高宗逃向明州,張俊任浙東制置使扈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