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鼓從外觀上看去就像一排架子上掛著很多鼓.鼓手演奏起來十分神氣、顯眼,抑揚頓挫的立體鼓點鏗鏘動聽。爵士鼓傳到中國后,人們就按它的外型而習慣叫它“架子鼓”。
十九世紀中期,美國南北戰爭結束,能歌善舞的黑人從解散的軍隊那里獲得不少樂器。如大小軍鼓、鈸镲等,這些樂器幾乎成了后來爵士樂中的主要樂器。
天才的黑人把各類鼓镲巧妙的組合在一起,就成了爵士鼓的雛型。他們把大軍鼓安上支架放在地上,配置一個能鼓動鼓面的踏板,再把小鼓和軍镲分掛在大鼓的兩邊。這樣,一個人就能同時操縱多件打擊樂器。
隨著爵士樂的不斷發展,鼓手的技術也不斷提高,簡陋的裝置再不能適應樂隊和鼓手的需要,于是就在打擊樂組合中逐漸加入了幾個去掉響弦的小鼓,打起來嗵嗵嗵嗵,與大鼓、小鼓交相呼應十分動聽,后來就以它們發出的聲音命名為“嗵嗵”(tom—tom),簡稱嗵鼓。
一套基本的架子鼓,包括底鼓、小鼓、嗵鼓、踩镲、吊镲五個基本元素,有些技藝高超的鼓手,能同時操作七八面鼓。
關于架子鼓的發展,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架子鼓的出現,其實一開始是一些樂隊經紀之類的人想出來的權宜之計。
聽過古典音樂會的人應該都能發現,舞臺上所有的聲部里,只有打擊樂聲部的存在是最沒存在感的。
別的聲部都在一起演奏的時候,只有打擊樂聲部的那幾個人不是干坐著就是干站著,甚至有的樂器從頭到尾就響了幾聲。
如果你有一個考了“三角鐵十級”的同學,你要為他自豪,因為他一輩子可能就留了幾個響。
放到人力資源管理來看,這絕對是極為嚴重的人力資源浪費。所以,那個時候的樂隊經紀就突發奇想:如果一個人就能演奏多種樂器的話,豈不是可以給我省不少錢?
很自然地,一些人就開始一個人演奏兩種打擊樂器了,像一手打軍鼓一手打底鼓這樣的樂手慢慢地出現了。
當然,這還不夠,打擊組里單個戲份比較少的各種镲片也開始被納入單人演奏的范疇里面,于是,就有了架子鼓的那個原始的雛形。
可以說底鼓腳踏板的發明是很偉大的一個壯舉,有了它,樂手才能真正實現手舞足蹈的演奏。
當然了,架子鼓究竟是怎么發展來的,已經不重要,作為一個樂隊的靈魂,鼓手就是那個全場最靚的仔。
中國鼓的歷史更為悠久,鼓是最古老的樂器之一。
它較之吹管、彈撥、拉弦樂器,是最早成熟起來的樂器種類。在原始部落的音樂活動中,鼓占有重要地位。
鼓產生于什么時候?從文物、文獻中接觸到的大多是夏、商、周三代鼓類樂器。但鼓的產生,無疑早于此。
在《禮記·明堂位》中就有“土鼓、蕢桴、葦龠,伊耆氏之樂也”的記載,揭示了先民們在樂舞活動中已使用陶制的土鼓。《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說堯的樂官質“以麇革冒缶而鼓之”。
缶在原始人生活中為盛食物的陶器,蒙上獸皮,就成了鼓了。
到了周代,鼓類樂器更為發達,周代各類鼓見于記載的就有三十多種。
鼓作為“群音之長”,于神祀社祭、征戰役事中無不使用。在祭禮典禮中,鼓以雷霆之聲象征春雷,激勵萬物生長;在軍事征伐中,鼓聲用以振奮將帥士眾之壯氣,威震四方。
正因為如此,東漢許慎在我國第一部文字學著作《說文解字》中,把“樂”解釋為鼓樂器的象形字,正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代音樂活動中鼓類樂器的重要地位。
我國古代將樂器按發音質料分為八個種類,即所謂的“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其中革即是鼓類樂器,如足鼓、建鼓、懸鼓、鼗鼓、雷鼓等等。古代的鼓,除了最早的陶制鼓較多外,大都是以中空圓木覆上獸皮制成的木鼓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