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侵犯南方,高宗到錢塘,留下朱勝非在吳門抗御,讓張浚一同節制軍馬。后來朱勝非被召回,張浚單獨留下來。當時潰兵數萬,所至之處剽掠不已,張浚成功將其招撫。
同年,禁軍將領苗傅、劉正彥在臨安(今浙江杭州)發動兵變,廢黜高宗。張浚組織呂頤浩、張俊、韓世忠、劉光世等破苗傅、劉正彥,使高宗復位,事后升任知樞密院事。
從這件事情,看出了張浚的帥才,當時岳飛還沒發光發熱,張浚就能協調中興四將里的三將。
建炎四年(1130年),張浚提出經營川陜的建議,出任川陜宣撫處置使。他到興元后,金兵已取鄜延,金將婁宿孛堇引大兵渡渭水,攻永興,宋將都按兵不動,不肯相援。
張浚到任后,就馬上訪問風俗,罷斥奸贓,以搜攬豪杰為先務,諸將惕息聽命。
此時諜報傳來,金人將攻東南,張浚命諸將整軍向敵。
不久金人大攻江、淮,張浚即治軍入衛支援。到達房州,知金人北歸,又回師關陜。這時完顏宗弼還在淮西,張浚怕他繼續騷擾東南,想牽制他,于是決策合五路之師攻打永興,以調動金兵。
果然金國急調完顏宗弼、完顏婁室、完顏宗輔等入援,大戰于富平。涇原帥劉锜身率將士沖擊敵陣,殺獲頗眾。但環慶經略使趙哲畏敵先逃,宋軍大敗,張浚退駐興州,斬殺趙哲。
戰后,吳玠聚殘兵扼險于鳳翔之和尚原、大散關,以斷敵來路,張浚上書待罪,趙構手詔慰勉,沒有追究。
張浚在關陜三年,訓練新兵,以劉子羽為上賓,任趙開為都轉運使,擢吳玠為大將。劉子羽開善理財,而吳玠每戰必勝。西北遺民,歸附日眾。
所以雖然關陜丟失,但整個四川保住了安全,且以形勢牽制東南,江淮地區也賴以安寧。
紹興元年(1131年),金將沒立、烏魯、折合等攻和尚原,吳玠乘險擊之,金人大敗。完顏宗弼親自出馬,吳玠及其弟吳璘又大破之。這就是吳玠的大散關和尚原之戰。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沒有張浚,就沒有吳玠吳璘兩兄弟的輝煌。因此張浚論功升檢校少保、定國軍節度使。
紹興五年(1135年),他出任右相,都督岳飛鎮壓楊幺起義。
此時,張浚已經統領過幾乎南宋所有的名將,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吳玠、吳璘、劉锜……這些軍中大佬,見到張浚都要叫一聲:老大!
紹興六年(1136年),張浚部署諸路軍馬北伐金朝扶植的劉豫政權﹐進取中原。
九月﹐劉豫出兵反撲﹐高宗下令兩淮守軍南撤。張浚為保長江天險﹐星夜馳至采石(今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制止宋軍撤退﹐擊退劉豫軍。
縱觀張浚的前四十年人生,那幾乎是一路高歌。
不過后來朝廷要奪劉光世的軍權,劉光世的淮西部隊本來是交給岳飛的,可張浚認為岳飛的實力太過強大,就建議趙構授意監軍官呂祉去接管部隊。
結果劉光世所部的統制官酈瓊、王世忠、靳賽等發動叛亂,殺死呂祉等人,帶領全軍四萬余人,并裹脅百姓十余萬投降金人傀儡偽齊劉豫,史稱“淮西兵變”。
這次事件造成了嚴重后果,張浚也被貶謫至永州居住。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誰都知道張浚還是會復出,為官多年,張浚也積累了不少財富,只是人不在京城。
趙構不知道李寺問的到底是哪個張浚,倒也情有可原,因為兩位大佬都家財萬貫甚至百萬千萬貫。
“我問的是那個帶兵的張俊。”
李寺只好解釋了一遍。
“哪個帶兵的張浚?”趙構還是不敢肯定,因為張浚和張俊都帶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