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湖正在形成,在未來它會演變成一處封閉水體,而那就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波爾島屹立于海灣中,它始終作為瑞里克城的屏障。
島嶼能大大緩解海潮對港口的侵蝕,使得本地有發展商業貿易的優勢,卻也遭遇了更強者的覬覦。
現在,瑞里克城遺址已被稱之為“被詛咒之地”,當地人或被殺或逃亡,一座有利商業的良地斷不可沒有新主人,但由呂貝克大貴族主導的移民潮也不可能在瑞里克舊城廢墟上重建。
索性新來者放棄了發展中的瀉湖,就在海灣中的一處建造新城維斯馬。
維斯馬,本意“西方大水”。它明明在呂貝克的東方,如何叫做“西水城”呢
因為這片地域自有斯拉夫人進行命名,就謂之為維斯馬,反倒是瑞里克是后取之名。
二百多年前,來自奧德河上游的斯拉夫部落拖家帶口向著大海狂奔,在抵達大海后一批去了東方,一批去了西方。
“離開奧德河的人們”就是奧博特利特之名,西進的人們以柳比采島為核心建造大型定居點,加之附近區域就謂之為呂貝克。
當查理曼的法蘭克大軍抵達之際,呂貝克的納科尼德家族,攜大部分承認其為“聯盟大首領”的部落集體投降了法蘭克。
因為這順滑的投降使得法蘭克軍的野蠻破壞并未發生,恰恰相反的是,納科尼德家族帶領多個斯拉夫部落協助法蘭克軍,助其擊敗了薩克森大酋長維杜金德,并直接參與了對薩克森人的迫害,還得到了一些西方領地。
作為代價,以呂貝克為首的奧伯特利迪特貴族必須皈依天主,并賜予爵位。
統治者納科尼德家族男女老幼全部皈依了天主,呂貝克第一座修道院就建在柳比采島上。
但納科尼德家族并未以武力逼迫自己的族人摒棄傳統的斯拉夫神,家族也是出于多方面考慮皈依,這樣的皈依態度下保持虔誠是做不到的。
納科尼德家族做得很圓滑,可是這種不戰而降并摒棄神只的行為,引起曾經認同其為“大首領”的東方部落紛紛反叛。
曾經,擁有瑞里克城治理權的奇齊尼人,他們率先舉起叛旗,并拉著羅斯托克的凱西納部落一同反叛。接著奧德河畔泰倫內斯部族也加入反叛,倒是呂根島與沃林島始終游離在外,當地的斯拉夫人因已經維京化而全程看戲。
一時間,奧德河左岸全域各部落都成了反叛者。
反叛者們不再承認呂貝克的納科尼德家族是“英雄后裔”,不再承認該家族是世襲的聯盟首領。
反叛者自己再造一個聯盟,名字就叫柳蒂奇iutitzen,與納科尼德家族居住的呂貝克的柳比采iubitze,就來自同一個詞。
如此囂張分明是在說“我們才是真正的呂貝克”,但在納科尼德家族看來他們都是叛徒、是要到時機成熟之際必須征討重新納入統治的家伙。
所以丹麥大軍對于瑞里克城的洗劫,若放在過去,來自呂貝克的大軍定要幫助當地奇齊尼人抵御外辱,既然奇齊尼人首先反叛,他們被丹麥人屠戮反倒是呂貝克方面樂于看到的。
丹麥人并無實力攻擊海灣深處、處于特拉沃河中的柳比采島,整個呂貝克地區人口稠密,征召民兵的速度是很快的,而且呂貝克已然法蘭克化,尤其體現在軍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