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841年易北河的戰爭完全結束,歷經磨難的薩克森人再一次恢復和平狀態。
在過去的大半個世紀里這里的人們重要面臨這樣那樣的戰爭威脅,生存在夾縫中的他們一直在喪失自己的生存空間,直到進入這全新的時代。
那些越過石勒蘇益格石墻進入丹麥世界的薩克森人,他們陸續遷回南方,就在漢堡附近定居下來。
時至今日,曾經小小的漢堡已經是整個薩克森地區最大的定居點。他不僅體現在區域內人口最多最集中,更成為本地區的信仰中心與貿易中心。
公元798年,隨著薩克森獨立戰爭的失敗,最后的神木祭壇被法蘭克軍隊搗毀,四千五百名被俘戰士被處決,血海深仇就此釀成。
五十年已經改變了很多,那些祭司們都死去了,僅有少數信奉神木之民逃到遙遠北方卻已經不能翻起任何浪花。留在故地的人們為了活下去只能全體皈依天主,五十年已能繁衍三代人,如今的薩克森人已經是鋪天蓋地的虔誠信徒。
雖是如此,那掩藏在心靈伸出的憤怒猶如一團干柴,只需些許火星子即可能觸發為沖天烈焰。
他們渴望拜托法蘭克人的枷鎖、渴望一個新的大英雄降世。
如今那些夢想全部實現了,一個由純粹薩克森人貴族統治的薩克森公國,在消失了半個多世紀后再臨人間,即便它的規模與全盛時期差之太遠,即便為了這份獨立與自由付出了很多代價。
只要完成復國就有繼續復興的希望,廣大民眾也清楚這份自由來之不易,若非沒有法蘭克內戰這一戰略契機,薩克森人就無法掙脫強加身上的枷鎖。
恰是如此,所謂羅馬皇帝洛泰爾不可能承認一個僅僅名義上臣服于法蘭克的獨立薩克森公國,薩克森唯有支持內戰中實力強勁的另一方路德維希取得重大勝利,復國的成果才能成為法定事實。
同樣新興的羅斯王國與丹麥王國,兩位北方雄主對于薩克森公國一樣是不可多得的盟友。
三方都面臨著法蘭克勢力的侵蝕威脅,值此危急時刻大家必須構成聯盟。
基于841年和平條約,威斯特伐利亞的大部分地域劃歸科隆教區直接管轄,于是威悉河以南地域都由科隆大主教直接管理了。
漢堡所在地域也是廣義威斯特伐利亞的組成部分,在過去的時期伯爵柳多夫并不直接控制這里,而是由幾位法蘭克人貴族統御,并直面北方的丹麥人。
現在漢堡地域法蘭克貴族皆被廢黜,柳多夫私自放棄威斯特伐利亞爵位,大部分封地讓渡科隆教區,一方面這是對羅馬皇帝的抗議,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戰略緩沖。
新興的薩克森公國不想距離羅馬皇帝洛泰爾的勢力太近,一個擴大版的科隆教區將成為絕佳的戰略緩沖區。
哪怕漢堡地區的環境更惡劣一些,勝在此地有易北河水利之便,以及大量的薩克森移民之聚集。
如今薩克森人大規模依傍著易北河定居,他們比過去的時代居住更加密集,客觀上柳多夫能更精準得統御麾下貴族們,若有戰事也能更快的動員。
沒人可以質疑科隆大主教哈德博爾德不夠虔誠,但這位大主教很關注經濟利益,以至于科隆城在他的治下成了一座手工業愈發發達的生產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