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木堅硬,做木盾和矛桿再合適不過。當地的皮克頓留在歐洲大陸的皮克特人部落就以這樣的武裝對戰彼時的羅馬軍團。
凱爾特部落聯盟全面戰敗,諸如圖林根這樣的部族舉族逃亡,大部分部族不得不臣服凱撒。后來,他們集體臣服奧古斯都,皮克頓部落是諸多臣服者的一支,如今部落后裔構成了波瓦蒂爾附近的廣大民眾。
羅馬人在這片土地上興建的“榆林城”并沒有消失,它坐落于克蘭河形成的天然河灣處,正好處于一個近乎半島地形里,它三面環水,一座宏偉石門正對西方,加之厚重的、長滿青苔灰黑色石墻,使他多了歷史滄桑。
它是軍團駐地,后來發展出奧古斯都行宮。熱衷于泡澡的羅馬人在附近土丘找到了山泉,于是興建出供歷代皇帝享用的羅馬澡堂與圓形競技場。不過西羅馬崩潰后,這些建筑都化作廢墟,也就成了伯爵伯納德嘴里的“采石場”了。
“榆林城”回歸了它的本名,皮克頓以波瓦蒂爾之名存續。
只是本地人早已忘記,他們與海島上的蘇格蘭地方居民,在一千年前是一家子。
沒有人去思考那么久遠的事情,廣大平凡居民只聽信教士們的描述,認為創世紀就是真理,至于羅馬那和自己有什么關系法蘭克與自己又有什么關系
這里是波瓦蒂爾,伯爵老爺與騎士們就是絕對的,教士們就是神圣的,自己只是平凡的農民聽從貴族和教士的安排做事,僅此而已。
若非伯納德的描述,雷格拉夫也無從知曉自己可以安全扎營之地曾是羅馬劇場遺址。
他與布魯諾的薩克森軍排著整齊隊列,刻意踢正步弄出很有節律的動靜,麥西亞王旗與薩克森旗在夕陽下慢慢向南移動。
他們在城市的西大門前路過,唯有在這里沒有雜亂的外郭居民區,得以看清歷史悠久的古城墻。
七條長船卸下了雜七雜八的人,帶著關鍵輜重繼續向克蘭河上游漂行,他們先行一步抵達了山坡之下的僻靜處,船隊在此半擱淺,繩索拉出捆綁在最近的粗壯榆樹干上。
不久,浩浩蕩蕩大軍帶著他們的小馬車、驢車抵達所謂的采石場。
石礦工早就離開了,或者說他們因為較為強壯,早就為伯爵征召為民兵,在城外的對峙結束后,礦工各回各家不再被要求于冬季強行開采。
礦工帶走各種細軟,僅留下一些空空蕩蕩的木棚和草垛房,倒是這些簡陋的棚舍只需加固一番,就足夠部分士兵入住。
既然伯爵伯納德做出許可,雷格拉夫也就樂呵呵得下令部下伐木了。
其實他也能感覺到伯爵的雞賊,所謂大軍要搭建足夠御寒的居舍就會考慮防風防雪,木屋必然建得比較結實。當大軍離開,空置下來的軍營當然被伯爵笑納作為更好的礦工營地。
雷格拉夫與布魯諾沒工夫深思這方面誰賠誰賺,此地算是本地的制高點,站在廢墟最高處可以俯瞰波瓦蒂爾城,可以觀察附近的開闊地形以及夕陽下波光粼粼的克蘭河。
依山傍水附近有大量石料,在山坡下向地下挖掘很容易挖出泉水,這一情況不禁令隨行的獵人想起他們在索羅涅森林的故居。
四周無人,或許跟這里風大有關系。
土丘橫亙城南,正好擋住來自北方的風,幾乎落光葉子的白榆,即便就剩下復雜的樹枝依舊在風中沙沙作響。
一棵棵樹被北歐特色的長柄森林斧,靠著北歐“楔子定向伐木術”快速砍倒,一批戰士也就地從羅馬廢墟處搬運現成是石塊,他們沿著山坡下的克蘭河的河畔地帶搭建篝火營地的工作已經展開。
雷格拉夫與布魯諾,也必須在一個較為被風、靠近水源的地方建設營地。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