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一夜的大軍開始新的征途。
羅斯軍一如既往的排成整齊隊列,在號角聲與旗幟的指引下,戰士邁著雄壯步伐奮進于平坦的羅馬古道。
羅斯軍士氣旺盛,聽說此次進軍很可能與曾經的手下敗將爆發激烈沖突,軍中的資歷最老的戰士們摩拳擦掌,廣大新兵們經過一年多的淬煉也都成為老兵,大家都聽說過四年前的往事,一度將之理解為某種神話,現在想來又要把那個手下敗將按在地上打了,戰士們躍躍欲試。
當前的歐塞爾軍得到了一定的補充,康拉德與威爾芬,這對父子對手頭的軍隊境況即不滿又無奈。
被強制征召的少年勉強聚在一起,他們帶著五花八門可稱之為武器的工具,在一些騎兵的監視下走向戰場。
在本也不多的歐塞爾騎兵看來,自己仿佛在押送一群奴隸。
康拉德非常看重馬桑吉村,它是三個自由村中最大的一個,而今自己將打破默契,取消村民們的自由權力,雖說這么做殘酷且無道義,事到如今他已經顧得不很多。
馬桑吉,庫塔爾努和迪桑吉斯,三個村莊呈現品字形結構。三村的東西兩側都有條狀丘陵,其上森林郁郁蔥蔥。
村子排布在較為寬闊的山谷中,約訥河的支流瑟蘭河從中穿過,羅馬古道就依傍著這條河建設。
該古道一直延伸到約納河,河對岸又是一片平坦地帶,那里已經是歐塞爾城的郊區,城市就
在河對岸。
當初進軍的時候,康拉德帶兵浩浩蕩蕩從馬桑吉村路過,他并非故意耀武揚威,畢竟該羅馬古道是前往第戎的暢通捷徑。
但他也事實的向當地人展示了自己的赫赫軍威。
三個村莊的人口加在一起可能有三千人,當地既然是自由村,他們只用向當地的修道院繳納十一稅,沒有領主的控制與盤剝,當地人的生活狀況明顯優于附近的其他村子。
一百多年前,村民的祖先組織民兵幫助了“鐵錘”查理,在得到自治權后,他們的田園牧歌生活持續至今。
馬桑吉的圣辛福里安修道院管理者本地事務,村莊是自由的,修道院也就可以在這一隅之地建立心目中的“人間天國”。
修道院隸屬于歐塞爾的圣日耳曼大教堂,修道院長也聽從本地區主教的管理。
歐塞爾伯爵的確不掌握本地治理權,在教會角度看來,馬桑吉以及其他兩個自由村,始終處于歐塞爾郊區的絕對管控中。
教士們設想中的“人間天國”絕對排斥戰爭,非常諷刺的是,村莊的自治權之獲得,就來自于當年的修道院長親自組織民兵幫助“鐵錘”查理在內戰斗勝利。
“鐵錘”查理賜予三個村子自治權,本身也是在給勃艮第貴族使壞。馬桑吉村恰在羅馬古道處,該路是從巴黎抵達里昂的捷徑,該村如同關隘一般卡在山谷中。
三個村子不屬于任何大貴族,“羅馬皇帝”不
控制他們,勃艮第貴族也不要做。這樣,如果勃艮第人再度反叛,“皇帝”的大軍自可走這條路殺來。
倘若村子被勃艮第貴族占領,那又意味著已經撕破臉,“皇帝”的討伐也就毫無顧忌了。
在勃艮第貴族們的統治腹地留著三個自由村,即是加洛林王室的陽謀。奈何第三代“羅馬皇帝”洛泰爾趨于崩潰,所有謀略也都成了泡影。
沒有貴族領主,修道院長長期履行著領主的職責。
這一次,康拉德決定一舉更改一百多年的默契,取消村莊的自治權。
騎馬的他內心很糾結,他并不擔心羅斯軍會撕毀條約把三個村莊洗劫,而是擔心村民們對當兵一事非常抵觸。
恐怕抵觸是必然的,一旦征兵不順,或許自己還需要繼續讓渡一些權力,換取村民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