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走向的是德庫曼尼斯大道,南北走向的是卡多馬克西姆斯大道。
時過境遷,當凱撒帶兵撤離,同盟者雷米部落立刻接管了羅馬軍營。他們重新擁有了自己的城市,很多事情已經變了,蘭斯也僅僅是地名沒有變化。
不同的軍團換防到蘭斯,士兵不可避免的留下大量私生子。拉丁人素有棄嬰的糟糕傳統,蘭斯的高盧平民則樂意收留嬰兒撫養,因為本地人完全靠農業勞動過活,只要居民穩定下來,他們對勞動力有著強烈需求。
一些老戰士退役后留在這里結婚生子,他們的后裔加入到墾荒中。
蘭斯平原的人口也越來也多,即便到了三世紀危機,以及突然爆發的鼠疫,一切災難都沒有摧毀蘭斯。
當危機結束以及整個帝國皈依天主,蘭斯城反而在動亂時代結束后迎來高速發展期。
厚重的羅馬城墻拔地而起,貫穿城市的兩條大道將蘭斯分成四個區域,昔日的軍團指揮所的區域被鏟平,一座修道院在原址建成了。
就是因為厚重的環形城墻,以及羅馬標志性的四座大拱門,蘭斯在帝國內的正式名稱便是durordoru,意為“有環形城墻、有城門的大城市”,在帝國晚期,整個河畔平原地帶,唯有蘭斯城擁有城墻,而且這墻也實在太厚了。
因為不同于其他城市缺乏石料,蘭斯南方有山區,去除淺表土層即可挖掘砂巖。固然砂巖不如花崗巖堅固,以它蓋房子并無不妥,砂巖也相對更容易開采切割,于是蘭斯城也早早的全面更換石質建筑,與其他城市內大量木墻草垛房頂的建筑截然不同。
砂巖暴露在空氣中,經過風吹暴曬雨雪侵蝕,一堵砂巖城墻并不可能支撐千年。自它建成已經過去了五百年,墻體表層已然風化嚴重,很多位置替換了新的石塊,這樣更顯得它充滿歷史滄桑,以及向旅人暗示蘭斯教堂的古老。
它是整個平原地帶的核心,人口在此聚集,財富向城市擊中。
最早的修道院擁有的稅賦資源越來也多,城市在帝國內的地位也逐漸攀,在西帝國的晚期,蘭斯已經是帝國內僅次于羅馬的第二城市。經濟、人口都占有優勢,本地長久和平穩定,蘭斯教區的地位隨之不斷抬升,最終達到如今的巔峰——蘭斯大主教可以與羅馬教廷叫板。
或者說,蘭斯方面早早加入“本篤修會”,并成為修會魁首。蘭斯已經在信仰方面做出自己獨到解釋,已然不是任何事情都要去聽羅馬教宗的命令。
倘若西方教會可能分裂,首先蘭斯與羅馬一定會分裂開。如今羅馬方面一直在容忍蘭斯就一些事情的我行我素,就算蘭斯的教士們都是靠著一張嘴辦事,手里沒有任何的武裝力量,他們的背后卻有著法蘭克軍事貴族的集體支持。
考慮到這一點,為了避免羅馬城被強大的軍事貴族敲詐,畢竟敲詐羅馬之類的事情數百年來一再發生,各路野蠻人都想在羅馬帶走大量的黃金。羅馬教堂只能隱忍,生怕蘭斯與法蘭克貴族再偷偷做某些約定,最后還是要羅馬拿錢消災。
不提羅馬,一百多年前查理馬特帶兵進抵蘭斯時候就狠狠敲詐了城市財富。
墨洛溫王朝末期,諸王子爭奪王權互相功伐,當他們打得精疲力盡,宮相查理馬特趁機僭越,歷史也進入加洛林時代。一直忠誠于墨洛溫王室的蘭斯,不得不拿出巨額資金、割讓一些優質的采邑資產賄賂查理馬特,大發橫財的前者也就沒必要對后者趕盡殺絕。
然而,更多的法蘭克人涌入蘭斯平原。
原本大量村莊住著高盧羅馬人,墨洛溫王朝內戰時期,大量農夫征召入伍,無數人戰死荒野,蘭斯地區的高盧羅馬人也快速凋零,由他們創造的輝煌也迅速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