噫!難道是眼花了?那艘巨大船帆的居然真的是船?
一時間,許多居民意識不到那是敵人,他們站在碼頭、丘陵邊緣,看著快速逼近的船隊,交頭接耳這群家伙什么來頭。
當熱也有人本能的意識到了其中的威脅。
那是丹麥人,具體而言是丹麥商人。
有商人派遣的小廝走街串巷,在港口錯綜復雜的茅草屋、木屋構成的居住區傳遞勁爆:“你們不要看了,那不是丹麥人!未知的人,是敵人!”
喊著喊著,這群信使干脆吼道“敵襲”,僅僅一個詞組就讓大量的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意識到大事不妙。
開始有人撤離,緊接著就是恐慌。
他們開始奔向一處重要的避難點,也就是由丹麥商人們集資打造的一座城——沃斯卡斯堡。
這個定居點的名字叫做沃斯卡斯,本意就是“蜿蜒的丘陵”,該名字恰如其分,此港口的弧形海灣的內陸就是一大堆海拔不到三十米的丘陵。此地不適合種地,但作為漁港再合適不過。
沃斯卡斯堡本質就是丹麥商人為了保障自己的宅邸與權益,斥資修筑了一座方形木頭圍墻,期內有很多長屋與儲物地窖,所用木材都是本地最常見的松樹。至于礙于巨大的紅松早就被砍倒,他們建造堡壘多是男人大腿粗的樹干,木墻長寬都有二百米的程度,包圍起來的面積著實也不小。
木墻能幫助丹麥商人和他們豢養的傭兵躲避狂風,亦是對財富的第一重保護。
它當然也有軍事意義,畢竟丹麥人也不是鐵板一塊,在遠離日德蘭半島做生意的丹麥商人,必須和當地哥特蘭人、約塔蘭人保持友好關系的同時,做好自我保護。
在沃斯卡斯,丹麥人已經與本地漁民成了實質上的同盟。由于這群漁民只是自發的聚集成村落,他們并不來自同一個氏族部落,也就沒有首領。
如果說有誰是首領,住在此地的五個丹麥家族就是首領,卻依舊沒有最高首領。
此地林林總總的人口超過了兩千,任何可以拿得動武器的男人也達到了一千人。
這一情況,梅拉倫軍根本就不清楚,他們依舊氣勢如虹豬突猛進。
并非所有人都聽從丹麥人的警告撤離,不少人索性沖到海灘,帶著主要細軟,拖家帶口地劃船向南逃竄。這樣做的人并不在少數,至少有三十艘船聞風逃亡。
毫無準備中遇到強敵打擊,或許最好的辦法就是戰術撤退。丹麥商人們第一時間想著的也是逃亡,可他們手里還有大量的羊皮、牛皮、做好的乳酪要運走,蛋蛋是帶著銀幣箱子撤離就拋下其他的貨物,罷了自家房子在被敵人燒了,那可真是一輩子的努力頃刻間化作烏有。
為了保護財產,他們豁出去了!
不過他們也有一點美好的幻想,就是狂沖之人并非真的敵人,而是來自哥特蘭島的龐大船隊,畢竟海上還時常有巨怪翻騰呢(其實就是抹香鯨拍水),奇怪船隊乍現也不足為奇。
并非所有定居的港口居民要逃跑,大部分人如何舍棄掉自己賴以為生的牛羊和房子呢?
看啊!勇敢的丹麥戰士站出來了!他們普遍渾身披著鎖子甲,甚至是頭部也被鎖甲覆蓋。他們的盾涂抹著華麗的圖案,他們的戰斧威力巨大。
有多達二百名來自日德蘭半島的純粹的丹麥人,實質上這些家伙也是迫于故鄉人多地寡,才被迫外出當傭兵過日子。事實上這些傭兵已經給本地的漁民留了不少種,至于孩子能否找到真正的父親,那就不是傭兵該關心的事了。
沃斯卡斯人把自己的農產品、手工品、紡織品就近賣給丹麥商人,商人再銷售回日德蘭半島,罷了再將日德蘭的鐵器、亞麻線等運回來,這就形成了一條貿易線路。
沃斯卡斯港居民本身業與南方的博里霍爾姆和卡爾馬有商業上的交易,雖說同時也要提防這些所謂“老朋友”的偷襲,現在自己的老家大禍臨頭,跑到南邊避難順便傳遞警報已經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