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海域常見的戰斗型長船,左舷右舷各十五人是常態。因為船只的龍骨一般為整根橡木,單根橡木的長度直接決定船只長度。如果可以,長船當然是要造得更大,奈何它的長度總被限制在折合二十米以內
紅龍號則是一個意外。
丹麥地區的人們當然會使用拼接龍骨技術,只是礙于技術原因,這樣的船只被認為比較脆弱,在惡劣海況中,龍骨拼接之處極有可能斷裂。
紅龍號永遠面臨著這個毛病,非常瘋狂的是它實在三根橡木拼湊成的龍骨。并非拼接龍骨的船就是脆弱的,實為紅龍號這艘敞篷船用的是過于原始的技術。
阿芙洛拉號的船艏也是拼接在龍骨上,然巨大的船肋,交錯式安裝的板材,乃至榫卯結構拼成的甲板,造船世家霍特拉家族在留里克給出的數學、力學指導下,阿芙洛拉好的力學結構已然非常穩健。那些最近下水、正在建造的大船,依舊奉行這套穩健的力學結構,這才使得她們具備硬闖風浪的本事。
長船,從不是越長越好!
紅龍號之名,不僅來自于其船艏猙獰的被朱砂涂紅的猙獰蛇首,還在于其身材比例整體顯得苗條,猶如一條大海蛇,甚至被好事者描述成模仿塵世巨蟒而造的大船。
這條船足以讓左右船舷各七十五人劃槳,船只中心的空間少說還能再站上五十人拉弓放箭。
紅龍號,如同藏匿在日德蘭半島里的海上妖王,它在羅巴德人的歡呼中,緩速離開自己停泊的母港。
一支寶劍出鞘了!它出鞘就必須見血。
哈夫根站在他的紅龍號之船艏,扶著猙獰龍頭,氣勢洶洶奔向厄勒海峽。
他高傲的英姿出現在海峽,尤其是那收束到折合區區四公里的最窄處。
他看到大量縫合、印染本部族圖騰徽章的衡帆在海上飄蕩,目力所及至少二十艘長船在這里游蕩。
難道僅有二十艘?不!還有一批長船在更寬闊的地區有意,一批船停泊岸邊隨機待命。
海峽中的兩座沙洲小島上也被安插了眼線,隨時注意著海面的情況。
哈夫根部下了“天羅地網”,為了攔截、抓住阿芙洛拉號,他可是動員了本部族多達兩千健兒直接迎戰,所有的丹麥同盟的領主,名義上也在助戰。
阿芙洛拉號帶給丹麥人的恐懼,促使他們除之而后快。
這一切留里克都有明確的心理預期,大船已經修好了風帆,更是已經順利通過日德蘭半島的最北部,她正行進在地理上的卡特加特海峽的靠近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海域。她實質上已經航行在丹麥羅巴德部族的實控海域內。
前方愈發危險,夜里航行極為容易觸礁,白天航行就必須面臨戰斗。
取舍之下,留里克決定在橫闖厄勒海峽之前拋下錨頭。
雖說理論上他犯不著直闖厄勒海峽,可以走南方的防備相當于“理論存在”的大小貝爾特海峽進入波羅的海。
可是,那個維京英雄會逃避自己的宿命之戰呢?
留里克頗為清楚,即便他不能給自己的民眾帶來富足的生活,只要能展示出自己的赫赫武功、撈到戰斗榮譽,兄弟們仍然支持這位勇士大王,因為大家需要自己的英雄。
就算留里克知道有安全航行的水道,他仍會選擇這條充滿危險的、相當于在丹麥盟主頭上排泄般惡意侮辱人的水道。非常現實的是,留里克并不清楚大小貝爾特海峽確切位置,與其冒險找出路,還不如走近在眼前的厄勒海峽。
全船戰士完全明白前方的風險,留里克已無需再做任何慷慨陳詞,兄弟們必是面臨大戰,戰斗之前大家飽餐一頓麥餅,每人喝上一些麥酒壯膽。
明日天一亮,全副武裝的兄弟們沖過去,爭取接著北風一口氣通過整個海峽,奔向寬闊且相對平靜的波羅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