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另一個問題也開始變得棘手。
回想那一天,自己站在即將安裝桅桿的大船上夸下海口去搞螺旋槳推進機構,等到自己真的開始落實,留里克才愈發覺得里面的難度。
“也許我可以造個明輪船?不行!明輪船并不適合海船,要么不造,要么就安裝螺旋槳。”
這里最關鍵的難度就在于密封性問題。
為了最佳的適航性,螺旋槳當然要直接安在船殼最下端,奈何輸出動力是人的兩條腿,動力又是純粹的機械傳輸,這可如何是好?
雖然最終結果可能會非常奇怪,留里克毅然決然要使用螺旋槳,一條船配備兩副螺旋槳,轉軸就貼著船殼安裝在外面。
很大程度上,這就是明輪船那套機械結構的變種,將橫向旋轉的輪軸依靠齒輪,改造成與龍骨平行的兩條可旋轉的輪軸,而這輪軸的末端就是螺旋槳葉。
要完成在這個,留里克抓緊時間到訪老鐵匠克拉瓦森的家中,就在這羅斯人的碳鐵聯合體的工業區,集結全羅斯堡的五個鐵匠家族,詳細解釋船只以及螺旋槳機構之事。
此事,并非三言兩語即可讓他們明白的。
留里克這番也就耐著性子,會議持續了三天,他們這一撮人終于研究出了一個結果。
一如留里克的一貫習慣,研究的成果被刻在黃白色的松木板上,紋路里抹上碳粉,形成明確的工程藍圖。
可以說,要實現船只的人力螺旋槳的驅動,哪怕是航速僅有兩節貴族的驅動力,也是在考驗羅斯人現階段的最高機械工程之技術。
它涉及的方面非常廣,其復雜程度可是比造船還要復雜!
但在場的五名資深鐵匠都是智慧的。
羅斯人已經在使用流水的力量,用一套機械機構將至變成自由鍛和磨面之力。現在用更復雜的機械結構,讓羅斯人的船槳變得更加奇特,此事有著留里克本人的技術支持,五個家族充滿斗志!
留里克的計劃是這樣的,即船艉的空間布置兩根縱向于龍骨的旋轉桿,其皆由熟鐵打造,時候進行表面滲碳加工。一根旋轉桿在地處,另一根在高處。
高處的桿材套入青銅打造的滾輪軸承,軸承安裝在兩端船殼處。低處桿材布置船艙里,不僅兩端有滾輪軸承固定,其上熱焊上多達五套排布比較緊密的鐵踏板。
兩根旋轉桿由四根皮帶連接,并由此進行皮帶傳動。
高處旋轉桿位于船殼外部分,其兩端安裝青銅齒輪,并帶動各兩根安置于船殼外旋轉桿的末端異形齒輪。
船殼外旋轉桿傾斜地插入預設的水線下,其桿材通體為表面滲碳的熟鐵打造,上端安裝青銅齒輪,下端安裝青銅螺旋槳,由三套滾輪軸承固定于船殼。為盡量抵抗海水腐蝕,船殼外桿材通體鍍銀,螺旋槳亦鍍銀。
在留里克的預想中,這種機械結構對海水和煙霧的抗腐蝕性自然是糟糕的,只是在這個時代實在不能奢望太多。
他對羅斯的鐵匠們挑戰高難度工作有著信心,卻也不是完全的信任。
他需要針對一艘船進行試點,以證明這套機械機構是有效的。只要它有效,那就萬事大吉。至于海洋腐蝕的侵害,只要不執行任務的時候,把安裝在船殼外的傳動機構拆下就好了嘛。
克拉瓦森光榮承接這份任務,打造劍與斧的工作固然是重要的,這種事如今已經基本上甩給了留里克安置于此學習的身為仆人的小鐵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