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你最好打聽清楚,它們是其來自羅馬,還是更東方的世界。”留里克對此很有興趣,一瞬間還開始思考自己制作它的可能性。
把一塊天然水晶雕琢成杯子,世界許多民族都懂得制作工藝。中國的春秋時期,諸如楚國的國君已經擁有了自己的世界杯。大唐則把這樣的杯子謂之為“夜光杯”,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詩句已經在流傳。
更古老的如古埃及的法老,神廟的墓葬里不但存在水晶杯,亦是有著隕鐵打造的兵刃。
留里克覺得這些玻璃瓶都是來自波斯,是大食商人將其販運到東羅馬,再輾轉銷售到了古爾德的手里,每一次的倒賣商人都要掙錢,所謂二十個銀幣就是五分之一羅馬磅的金子!它真是一比巨款!
他很清楚,玻璃的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硅,故而制造玻璃的原材料最關鍵的一項就是石英砂,例如將大塊的漂亮水晶晶體柱粉碎,再熔融后重新塑性,是否就造出了能湊合用的玻璃了呢?
留里克聯想到鐵匠鋪的爐子里流出來的高溫膠狀的礦渣,當礦渣自然冷卻后就有了類似玻璃的質感。
也許波斯人就是在冶鐵或是燒陶的時候,發現石英砂成分多的礦石和陶泥,加熱之后都會變得特別。這才創造性的直接燒石英砂,一些機緣巧合創造出幾乎透明的冷卻物。
再加入一些冶煉銀子的副產品之鉛土,也就是所謂二氧化鉛,一起山區隨處可得的氧化鈣,就能造出實用性的玻璃。但它并非純凈的,難以去除的雜質不能保證絕對的透明,謂之為琉璃更為合適。
梳理自己腦海里的知識,留里克覺得,在偏遠的羅斯堡,用海岸的沙子與鐵匠鋪的鉛,由鐵匠鋪造出玻璃容器,工藝上似乎毫無問題。
瞧瞧這三個玻璃瓶,它們明顯是被吹出來的瓶子,由此可見,它們的制作者已經擁有非常成熟的“吹瓶子”技術。
廉價玻璃瓶實則是20世紀工業大發展的時代能夠高效生產,哪怕到了19世紀,瓶子全是工匠吹出來了。即便如此,到了21世紀,吹瓶子的職業匠人仍有非常巨大的市場。
玻璃的神奇物理性質的緣由仍沒有一個非常合理的科學解釋,仍舊困擾著21世紀的人。這一團硅氧鈣鉛為主的物資,加熱后有著極強的可塑性,自古以來的匠人們即可將其制作成五花八門的形狀。
除了成為生活用品,甚至改造成武器,比如用玻璃做箭頭或是別的。
且看古爾德擺出的三瓶酒,倘若有一瓶里是純粹的“生命之水”,也就是提純到97%的烈酒,它已經不算是酒了。如此玻璃瓶完全可以作為一種燃燒武器的易碎容器。
酒?純粹的酒?
留里克腦子里已經立刻盤算出如何造玻璃,甚至萌生了和鐵匠克拉瓦森談及此事并付諸實施的偉大撈錢計劃。
他的注意力突然轉移到古爾德桌案的三瓶酒上。
這三個玻璃瓶,左瓶是暗紅色的,當是葡萄酒。中瓶顏色偏黃,或是蜂蜜發酵酒,或是麥酒。而右瓶的那個,它里面總不能是白水吧!
古爾德可是一直口口聲聲說它們都是酒,難不成最右的瓶子里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