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羅斯艦隊在薩列馬島停泊之際,島民終于一度羅斯公國海軍的風采。
他們無比慶幸做出了正確的站隊,這支龐大海軍并非敵手,他們自己也將劃著船加入其中。
還要再做偷襲劫掠的海盜嗎?
羅斯王公顯然不屑于做這種事,高貴者有高貴的做法,比如帶著大軍直接殺過去。
薩列馬島的島民幾乎傾巢出動,正值壯年的特拉朗帶著自己的島民伙計們組織船隊加入羅斯海軍。
也恰是這個機會,留里克乘坐旗艦環島巡游,又親自登上島嶼的村莊,對整個薩列馬島有了非常直觀的了解。
既然如此,島嶼南方的那片海域自然引得他的注意。
全軍要在這個島嶼做最后的一次休整,休整用時極短,不過各路漁民帶著的拖網設備已經試探性地捕撈,抱著試試看心態的漁民很快收獲出乎預料的漁獲。
什么叫做規模效應?這就是規模效應。
不勞留里克親自動手,跟著他一起來的超過四百條大小船只就開始擄掠薩列馬島附近海域的鯡魚資源。
但恰恰是留里克動手最狠,簽訂契約的那二十條官方大漁船,即編號RFB01至RFB20的船只,拋下大網就如張著大嘴的藍鯨般巡游,待船上人們覺得可以了,就以絞盤回收巨型麻繩網,將捕撈的有如小臂長的鯡魚盡收甲板,再以木鏟子鏟到筐里。
因為薩列馬島已經是羅斯公國的領土,在這里撈魚,各路漁民毫無心理負擔。
甚至是原駐的島民也大為震撼,他們根本想不到自己島嶼附近海域,居然有如此豐富的魚!
以非常落后的捕撈技術,薩列馬島民如何實現富裕?
大量羅斯拖網漁船加入“戰場”,鯡魚群似乎將遭到滅頂之災?實則不然,實在因為即便羅斯公國全力以赴,對于南波羅的海漁業的搜刮依舊堪稱刮痧。倒是他們開始對一片較小區域的海域有組織的“大掃貨”。
他們第一天的捕撈就已經滿足整個巨型船隊的當日伙食,隨著入夜后更猖狂的電燈夜捕術,大清早又有大量漁獲送到岸上。
“薩列馬”本意就是“島”,如今喚之“鯡魚島”或許更貼切。
這是一座大島,最寬處達到了八十公里,奈何就只有一座漁村,又坐落在島北的小灣中。
與薩列馬島向往的還有希烏馬島,它同樣是個大島。
兩島之間的狹窄海域被留里克作為大船泊地,且說這片微小的海峽,兩座島看起來即將連成一片,某種意義上這已經算是一座瀉湖,艦隊主力停泊在一處凈水中,此地不做泊地哪里合適?
如此巨大的島嶼住上數萬人都是沒問題的,奈何就只有幾百個島民待在這里。
到處都是未開發的區域,島上的森林資源繁茂,其中不乏造船好材料,譬如橡樹。
海灘是密集的篝火,登陸的羅斯漁民已經在建造他們的臨時住處。
他們開始大規模伐木,云杉、紅松、白櫟、紅櫟、白蠟樹紛紛倒下。
各種木材有各種的用途,云杉非常適合蓋房子,紅櫟就是所謂最常見的北歐橡樹,而白蠟樹因很強的彈性韌性,不用來造弓真就可惜了。
漁民在大規模烹飪魚肉食用,過多點燃的篝火攤立起木桿,捆上麻繩,繩子之上盡是掐頭去尾剖內臟的鯡魚。新鮮魚肉將被逐漸烘干,成為一種沒有味道的特色熏魚。他們來的目的就是掠奪鯡魚,是在更南的海域還是在薩列馬島,彼此并沒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