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這本書詳細地給我們展示了巴菲特的一生。
由于爺爺和叔叔們開的是雜貨鋪,爸爸起初是銷售股票的債券的,小巴菲特耳濡目染,幾歲就開始自己做生意賺零花錢。
巴菲特體育不好,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他的學習成績也不好,就連最擅長的數學都只拿了c,他不受人歡迎,還跟同伴一起去體育用品店偷東西,成了讓父母頭痛的“不良少年”。
縱觀巴菲特大學生活前的那十幾年,似乎沒有什么事情讓父母驕傲的,除了……賺錢!
如果有什么愛好是巴菲特鐘愛一生且至今仍為改變的,那就只有兩個字:賺錢!
巴菲特6歲時從爺爺那里買來口香糖,然后想方設法賣給鄰居賺取差價。
然后他接著批發可樂,還主動去賣報紙,把賺來的錢都存到銀行里。
巴菲特10歲的時候他去高爾夫球場撿球,然后在大街上倒賣二手高爾夫球,此外他還去大學的足球場叫賣爆米花和花生,甚至在總統大選之際,他都可以抓到商機,把各種勛章賣給狂熱的粉絲們。
這就是童年時候的巴菲特,他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一買一賣可以賺取差價,他也不吝嗇自己的體力和時間,像大部分打工人一樣賺著辛苦錢,但他的打工角色跟真正的打工人又有所不同,他其實是在為自己干活,做的是個體戶生意。
“做生意”這種思想在巴菲特很小的時候就植入了他的腦海里,上雪把這本書分析到后面大家就會知道,巴菲特其實本質上不是個投資人,而是個企業家。
他在盡調他所投資的公司時,是以企業家視角去評估的,所以他最后決定買入并持有股票的時,也拿出了只有企業家才有的耐心。
上雪認為巴菲特早年的那些販賣經驗無形中培養了他的一種“生意人”思想。
巴菲特應該能理解今天可樂很好賣,但是明天就不一定了;
總統勛章在這片區熱銷,換一片區就不一定了;
去高爾夫球場每次能撿到的球個數是不確定的,每天能賣出多少也確定,行情好的時候多賣墊,行情不好的時候少賣點……
這所有的所有都可以幫助他理解公司是怎么運作的,一門生意是因為什么而具有波動性,風險點在哪里,面對風險了應該怎么辦,能不能化解,用什么辦法化解,當我們從事這門生意的時候應該拿出怎樣的耐心對待它。
上述分析原著沒有,是上雪自己總結的。
70多萬字的原著寫的非常好,上雪建議大家都應該去看,因為這確實是經典之作,但里面對于巴菲特的生活經驗是敘述性記事,也就是說原著告訴了我們在巴菲特身上的故事是什么,但沒具體分析這些故事對巴菲特今后的投資有何影響,也沒告訴我們作為投資者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什么。
原著里充斥著不少家長里短的內容,比如巴菲特的爸爸是如何認識他媽媽,爸爸的政壇生活如何不得志,媽媽如何沒緣由地發脾氣大罵巴菲特和他的兄弟姐妹,以及他的姐姐在學校是如何不待見巴菲特等等。
這些內容挺有趣,大家放松時可以看看,但在《雪視角》,我們一定要專注。
上雪從巴菲特的生活片段中抓取了跟投資密切相關的場景,跟大家深度剖析一下我們可以從這些生活場景中學到怎樣的投資心態與技巧。
全書一上來的第一個場景上雪記憶猶新,這個場景發生在美國太陽谷,一個只有社會名流與成功企業家才能被邀請的高逼格聚會。
巴菲特在那個聚會上發表了他30年來第一個公開預測,所有人都無比期待,因為股神,終于開始預測股價走勢了!
那一年是1999年,是所有互聯網公司揚眉吐氣的一年,因為在那一年,市場上的科技股一路飆紅,大受市場追捧。
互聯網公司的老板們在太陽谷的聚會上也都趾高氣揚,大肆宣揚他們的宏偉目標,夸耀自己新近出爐的公司并購案,“信息高速公路”、“在線旅游”、“未來不再受倉儲和地域的限制”等等令人眩暈的美妙世界被大佬們暢想了一翻,這一切如此誘人,大家都認為一個全新的世界正呼之欲出。
在那個時候,什么汽車零件、生活必需品和傳統工業都是老掉牙的事物,互聯網股票仿佛可以壓倒一切舊經濟,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