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接上回分析。
現在的新能源之所以很像1999年的互聯網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是不少公司的市值都被推到了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高度,甚至透支了企業上百年的賺錢能力,再往上基本跟企業價值沒有關系,只跟好聽的故事、盲目的信仰與韭菜們內心的貪婪有觀。
第二,新能源是個很好的行業,但就跟1999年的互聯網一樣,你不知道最后誰會活下來,想想1999年的微軟,跟它同批起家的公司到現在已經所剩無幾,所以你怎么能確定你壓住的公司一定就是1999年的微軟?
巴菲特在太陽谷的聚會上給我們舉的車企例子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幾十年前的2000多家汽車企業中,只有3家企業活了下來,而即便是活下來的這3家公司,出售價格都層低于賬面價值。
所以其實在新能源企業里面找失敗的公司要比找成功的公司容易得多。
上雪有不少朋友在硅谷的大公司工作,以前他們跳也就在蘋果、谷歌、臉書、推特這些公司來回跳,當然也有不少跳去各行各業的中小公司,但硅谷今年做新能源汽車和自動駕駛的創業公司非常多,以至于今年一旦我有朋友跳槽了,其下家不是搞新能源就是搞自動駕駛的初創公司。
一個爆發性增長的行業,必有其爆發的理由,因為技術的變革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改善,甚至還順帶為能為碳中和做些貢獻,即便懂得目前全球能源供應體系的專家都知道,新能源汽車就算是全球普及,也不能減輕多少全球碳排放,但老百姓很信這事兒。
上雪要提醒大家,當我們看到一個新的,沒什么人懂的,爆發性增長的行業,我們一定要小心,因為很多時候這種爆發性增長所帶來的繁榮與古代一場大規模戰役差不多,一將成名萬古枯,你們得確保自己壓住是那個活下來的將領,而不是戰死沙場的士兵。
有一個能挖到名將小技巧分享給大家,這個技巧基本上只有基金經理和資深投資人才懂。
這個技巧就是我們盡可能往產業鏈上游挖公司。
比如大家都知道新能源好,但是終端賣車的公司最后誰能活下來沒人知道,即便是行業龍頭的命運都難以預測,想想當年的柯達和諾基亞就懂了。
有人問:特斯拉能最終活下來么?
不好說。
蘋果現在也要做電動車了,如果蘋果的電動車做得物美價廉,電池就算比不過特斯拉那又怎樣?
只要蘋果能實現人們的手機、手表、電腦、ipad跟蘋果電動車一鍵聯動,你們認為有多少果粉還會去買特斯拉?至少上雪本人是不會的。
相比于一臺純電動車,我更希望我開車不用鑰匙,因為我的車會自動感應我的手機或者手表;
相比于車里陌生的軟件,我更希望我的車前屏跟我的手機app配置一樣,我可以讓我接的朋友在車的大屏上看我孩子的照片,或者是兩人一起在排隊進停車上的路上看一段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