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眼中驀地浮起驚愕之色,但他張著嘴巴卻發不出任何聲響。
“我們應該信奉的原則,是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既然明明做了那么多的事情,憑什么不能拿到與之相匹配的報酬呢?為什么非要有人吃虧才是英雄?為什么英雄就非要吃虧呢?長此以往,還會有人愿意做英雄保護世界嗎?
會不會有朝一日,有能力的人寧愿袖手旁觀也不愿出手,因為他的情況不允許招惹更多麻煩?如果因為你一個人的不求回報,只是其余人也不好意思要求回報,那最后只會讓原本應該出手的人數越來越少,直至最后無人愿意出現,
你們這樣,可是給后來者開了一個極其不好的頭啊!”
一番連問,史蒂夫完全啞口無言。
其實這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洪非小的時候就已經明白了。
《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篇》中有一則故事,名為“子貢贖人”。
魯國有這么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有同胞遭遇不幸淪為奴隸,那么只要能夠將這些人贖回魯國助其恢復自由,便能從國家處獲得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將魯國人從他國贖回,但卻拒絕了國家的補償與獎勵。
子貢,名為端木賜,孔門十哲之一,同時也是儒商的鼻祖。他經商有道,錢財豐厚,因此并不在乎區區補償與獎勵。
然而,孔子得知此事后卻批評了他的做法。
取其金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意思是說,你領取了國家的補償獎勵并不會損傷到你的品行,但你拒絕之后,魯國就不會再有人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為什么?
因為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豐厚的身家,子路拒絕了補償和獎勵,后來人自然大多不好意思再接受,可不接受他們又損失不起,于是只好一開始就不花錢贖人了。
與這個故事相通的,還有“子路受牛”,說的是子路救起一個溺水者,對方為感謝而送他一頭牛呀,子路收下了,孔子便高興地道:“魯人必拯溺者矣。”
總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兩個故事,洪非搬開揉碎了又給史蒂夫重新講述了一遍。
最終,洪非給出自己的總結與看法。
“超級英雄,說白了根本不是一份工作,你們雖然被復仇者聚集起來了,但在這之前,還有人純粹實在用愛發電,馬特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你們的出身各不相同,有人為強化的、外物輔助的,也有被動變異的,這些人未來還會出現,有了前者作為參照,后者自有前赴后繼之輩,這是一個并不實際存在但又被心懷英雄夢的人共同默認的規則。
現在你們組建了復仇者,可是說是立一個標桿,后來者自然以加入復仇者聯盟成為復仇者為榮,但這遠遠不夠。因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用愛發電或者像是托尼那樣不差錢。用愛發電養不活自己或者全家,不差錢的或許根本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復仇者。
假設有人突然變異擁有超凡力量,他本想做個好人伸張正義,卻發現正義救不活自己,到了極境被逼無奈的情況下,你猜他會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