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
臉依舊紅撲撲的周靖眉頭緊鎖地坐在那里,而在他的跟前,則有序的擺放著各種雕刀:
平刀、半圓刀、角刀、修光刀……
除此以外,還有一應的電動輔助工具。
對于雕塑系的學生來說,這些工具就像布洛芬之于來親戚的女生一樣,都是必不可少的必備物品。
不論是米雕還是核雕,都是微雕的一種,只不過這個星球上,有牙雕,有石雕,卻獨獨沒有米雕跟核雕。
或者更確切地說,從來沒有人想過要用大米跟桃核進行雕刻藝術的創作。
雕刻跟雕塑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二者并不完全相同。
簡單地說,雕刻重在“刻”,而“刻”只做減法;雕塑則強調“塑”,“塑”既要做減法,也要做加法。
所以嚴格來講,雕塑是包括雕刻的。
對于已經學了三年雕塑的周靖來說,米雕跟核雕的工藝并沒有什么難以理解的地方,其核心思想都是相通的。
關鍵在于,周靖現在需要創作靈感。
系統只提供了米雕跟核雕的創作工藝,周靖要做的是將這些工藝進一步落實到具體的作品上。
包括文學、音樂、繪畫在內的所有藝術,創作手法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永遠都是創作靈感。
所以藝術家這碗飯,并不是誰都能吃的,后天的努力固然重要,但你不得不承認,“天賦”才是這個群體共同的特征。
人們只記住了“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卻忽略了“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藝術,是真正需要靠祖師爺賞飯吃的。
而周靖現在差的,就是那“百分之一的靈感”。
周靖的大腦在快速的思考著,在此之前,他已經大致了解了一下這個世界的微雕作品,企圖從中找出這次的創作靈感。
很可惜,沒有一件作品是周靖中意的。
“花鳥蟲魚太過普通,沒什么創意,宗教背景的作品也都爛大街了……”
周靖低聲呢喃,眼角的余光不經意間掃到了擺放在桌子上的一只帆船模型。
這是高考之前,胡璃送給他的,寓意一帆風順,周靖就一直留到了現在。
“帆船……舟……”
周靖死死地盯著那只模型,他忽然有了一些奇怪的想法。
翌日。
一大早,周靖就收拾好東西,準備去一趟院里。
雕刻需要的基本工具,他這里都有,但還有一些專用工具,周靖需要到院里去申請。
“周先生,胡璃問你中午想吃什么,她今天下廚。”
剛一推開門,周靖就迎面碰上了睡眼惺忪的陳奕帆。
漢州藝術大學的學生極少住校,畢竟藝術創作需要特定的氛圍,宿舍這種集體環境很顯然不符合這種要求。
所以從大二開始,周靖三個人就在學校附近整租了這套房。
“我都可以。”
周靖心里裝著雕刻的事情,簡單回了一句便快速朝門外走去。
只不過剛走幾步,周靖又轉過身說道,“對了陳先生,幫我買一些大米跟桃核回來。”
也沒等陳奕帆答應,周靖便徑直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