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個系列的電影票房取得了驚人的成功,但戴蒙覺得在三部曲里,布魯斯這個超級英雄當的有點失敗。電影很好的向觀眾們展現了人性,結局蝙蝠俠既像是拯救了哥譚,又像是沒有拯救。
布魯斯讓哥譚避免了被毀滅的命運。第一部忍者大師想用恐懼毒氣毀滅這座城市被他阻止了,第三部貝恩和塔利亞-艾爾-古爾想把哥譚核平,也失敗了。
可直到布魯斯隱退,哥譚市還是他22歲離開時那個鳥樣。隨便來個有能力的壞人一煽動,城里就會涌現出無數的罪犯,人數眾多如同軍隊。城市沒有毀滅卻混亂依舊,只等下個領頭鬧事的大佬出現。
哥譚曾經是美國極為重要的重工業城市,商業樞紐,經濟中心,然而隨著新時代的降臨,重工業開始衰弱。哥譚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貧富差距過大,底層的哥譚市民難以依靠正常的工作獲取足夠的財富。
這是大多數哥譚人所面臨的困境,要么忍受這一切永遠住在貧民窟,吃最差勁的食物茍且偷生。要么選擇徹底加入黑暗,爭取過上好日子。
為何哥譚市總是會不斷出現各種反派,甚至被稱為“民風淳樸,人才輩出”?是現實強迫這些人做出選擇!墮落的貧民中,做賊偷東西的人算最無害的了,他們只求財,不傷人。
戴蒙覺得布魯斯回來不該化身蝙蝠俠對抗那些幫派分子或罪犯,而是應該先對抗那些在這座城市上瘋狂收割財富的上位者。這些人貪婪無度,一直剝削壓迫平民,讓他們活不下去。這些人才是蝙蝠俠真正的敵人,哥譚腐朽的根源。
布魯斯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對外總是以花花公子,腦殘富二代的形象示人,讓窮人反感。他隱藏身份就為大半夜出去胖揍黑幫分子,把他們扔進監獄,老百姓依舊找不到工作,有工作的薪水也低。
說白了,哥譚市的本質是“反抗精神”,一種對于自由的向往,對于規則的挑戰。
蝙蝠俠認為自己可以拯救這座城市,他認為這里終將有一天沒有任何無辜者死去。然而哥譚市渴望著混亂,沒有人在意有多少人死去,他只能暫時拯救一部分人罷了。
DC漫畫里的反派能夠得到觀眾的喜愛,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瘋狂和自由,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那種“純粹的惡”,比哥譚上流社會的官員來得更真實和痛快。他們大都是反抗的無產階級,想要改變城市的既定規則。蝙蝠俠追捕墮落的窮人,最壞的人則得意地旁觀著一切。
戴蒙認為要想改變哥譚,最簡單的辦法是劫富濟貧。蝙蝠并不是這里的救世主,俠盜羅賓漢才是。
戴蒙沒有行動,是因為他沒有把錢洗白的渠道。把錢送出去救助窮人他不會心疼,反正他在這個世界不會待一輩子,有多少錢也帶不走。
直接給窮人送錢不可能,他認為最好搞個基金會,資助孤兒院、學校、以及那些急需幫助的人。這必須先把錢洗白,再找靠譜的人管理著,爭取每一筆錢都用在正當處。
戴蒙還得考慮出去做俠盜時穿什么衣服,俠盜也是盜,被人看到臉肯定是有麻煩的。他可不想被警方找上門,被官方通緝打上反派的標簽,要行動就得蒙面。
他一直覺得超級英雄們帶著面罩很難受,肯定會影響視力,晚上行動對視力的影響就更大了。他得穿高級材料的衣服,戴高級眼罩,保證舒適性。
最麻煩的是戴蒙沒有團隊,缺少黑客的技術支持。他在收集資料方面的能力很差,也沒找到能學習黑客技術的地方。他很想找一個黑客組隊,自己順便學點技術,在其他世界應該也能用得到。
DC電視劇里的綠箭小隊在這方面做的特別好,綠箭俠奧利弗-奎恩和司機俠迪哥負責外出戰斗,金發女黑客菲莉西蒂-斯莫克負責技術支持。這個團隊總能查到壞人的信息和位置,有計劃的行動。
戴蒙沒有技術支持,連下手的目標都不好選擇。
這天他又去吃中餐,還沒有盯上別人,有人已經盯上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