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國到現在,但凡滬海的風吹草動,從來都是能影響全國的。因為,這里是滬海。
《中華青年報》——“……美食不只是菜肴本身,更多的是生活的味道。從古至今,國人對于美食的追求已蔚然成風,無論是文人顯貴還是平民百姓對“吃”這件事都有著極大的興趣。……”
《北方周末》——“美食,不僅滿足了生存需求,更是對于精神的慰藉。美食已經成為人們精致生活最出彩的調味品,最執著的記錄者。……”
彭渤親自撰寫的這份美食英雄帖迅速飛出滬海,在全國流傳,但凡全國有影響的大報,都在跟進,都在報道。
《吳天都市報》——“2000《澎渤美食榜》的評選,旨在尋找符合中國人消費者口味和喜好的餐廳,為追求美學新生活的饕客們提供一份就餐指南……”
《漢西都市報》——“……美食講究色、香、味、形、器,也講究食材之美、設計之美。飲食生活講究三美,實物美,飲食器具美,進餐環境美。……給食物賦予奇妙的文化色彩,從中享受美食的樂趣。”
“榜單以滬海為起點,未來三年將會囊括大中華區所有的美食國家。”《滬海財經報》報社,絡腮胡子正在老鮑跟前大聲朗讀,姜毅英辭職后,他代替了姜毅英的位置。
“嚯,這個小赤佬,野心倒不小。”總編鮑錚的玻璃瓶已經換上了正兒八經的鋼制保溫杯,彭渤從香江專門帶回來的,并特意差遣羅燕送上的,“嗯,吃貨,”鮑錚自已也笑了,“這個榜單才有點意思嘛,老是財經啊人物啊,我都煩了。”
絡腮胡子看看鮑錚,是啊,快到年底了,誰還看這個啊。
同在一座城,《文薈報》的編輯仍在討論著這個滿城熱議的榜單。
“我得跟榜爺說一聲,我知道哪里的安徽菜最好吃。”
“川菜,還是我家樓下那家湘川情做得最地道。”
“湘川情啊,”有人馬上反駁道,“到底是湘還是川呢。”
“其實我認為啊還是家常菜,最有滋味,魯豐酒家就不錯,地道的我們山海的口味……”
說到吃,手底的文字就沒有了感覺,以至于副總編不得不挨個組打著電話,提醒大家這只是一項工作,可是打完電話,他自已也搖搖頭,在吃這件事情上,中國人的熱情一向不會消退,無論是充滿特色的街頭小吃還是設計精致的高檔餐廳,只要談及吃就會是一副溫情無比的畫面。
“我也餓了,老婆,下班我們吃點什么?”副總編搔搔腦袋,給自已老婆打起了電話,“嗯,我想吃燒大排面……”
放下電話,他自已也沒有看稿子,而是又拿起彭渤的那份美食英雄帖來,哦,這一次,他注意到了,這次的冠名商到底是哪家,可是這個冠名商他從來沒有聽說過。想了想,他拿起了電話,“你好,對,我想問一下葛蘭堡起泡酒,是哪個國家的酒?”
……
“徐璐,不要跑得那么快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