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主張以內丹為修仙途徑,而以“性命雙修”為其內煉大旨。認為以人體為鼎爐,以人的身心中的精氣為藥物,以神為火候,通過內煉,使精氣凝聚不散,結成“金丹大藥”。
何維同修行功法就有他的影子,這等人物,成就陽神應該不難。
他的影響力之大,不可想像。
張道陵雖然是道教的開創者,但這并不是說他就是道教里最厲害的人物。
自張道陵創立天師道以來,道教出現過無數的杰出人物,他們或改革道教,或創一家之言。
三茅、司馬承禎、張伯端、呂洞賓…………
這些是道教中厲害人物,他們或是境界高遠,或是開一家之言,他們的境界不一定就比張道陵低,他們只是比張道陵晚生幾百年而已。
這樣的人,陽神境應該是手到擒來的事情。
寇謙之、王重陽…………
這些人的境界或許不遠高,但是他們對道教的貢獻不會比張道陵創教之功小。
他們改革道教,讓道教恍然一新。
由于寇謙之對道教的革新和改造,為道教能在隋唐時期達到鼎盛奠定了有利的基礎和影響,寇謙之也因此成為道教發展史上“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之一,后世道教徒尊稱其為“寇天師”。
他的功勞不小。
而王重陽,在正一道外又創立一全真道,他繁榮了道教,功勞同樣不小。
所以道教并不說只有張道陵,他最大的共就是立教之功,他那個時代的道教非常的混亂,拿他的孫子張魯舉例子,時值漢末天下大亂,張魯作為第三天天師,不去研究道教學問,反而蠱惑百姓,霍亂天下。
魏晉時期的天師道,更是混亂不堪。
正是有了像寇謙之這一類人,才人道教真正泛發他的光芒。
也只有改革后的道教,才能誕生,孫思邈,袁天罡,司馬承禎、張伯端、呂洞賓這一眾人杰。
寇謙之給了道教,為道教的繁榮打下基礎,而那些適合修行的倒是,則是不斷開拓教義和修行的邊界。
這些人里,絕對有一大部分都成就陽神,何維同絲毫不懷疑這一點。
………………
“我還有一個問題。”何維同看著白素貞說道。
“問吧,既然回答了你,也不在乎一個兩個了。”
“姑娘能否給我介紹一下,地府的事情,它是否如傳說中的那般,有地藏菩薩,有五方鬼帝,有十殿閻羅,有十八層地獄,有…………”
“你問的問題,倒是個個不簡單。”白素貞看了一眼何維同,然后開始細細的沉思起來。
大概又過了一刻鐘的時間,白素貞回答道:“我曾經如果陰間,在我的漫長生涯中,也經常與地府陰職人員打交到。”
“地府的情況,與傳說的大致相同,但是又不盡相同。”
“還請姑娘詳談。”何維同行禮問道。
白素貞看了何維同一眼,然后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