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起,槐樹的文化變了,他被賦予了另一種文化。
人們稱呼槐樹為鬼樹。
按照何維同覺得,這何槐樹樹干黑,樹葉一落,猙獰的樹枝有關。
當然最主要的是,各個時期一種巧合的事情。
也不知道為什么,歷史上很多人自殺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槐樹,這么一弄,人們對槐樹的感覺自然就不好了,讓人感到似乎冥冥之中也有些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異。《春秋左傳》里記載了晉國大力士鉏麑,便是“觸槐而死”。
明代最后一位帝王崇禎皇帝,看著滿清入京,面對著易主的江山和可以預見的慘淡未來,心如死灰的他只好用一尺白綾纏住了煤山的一棵老槐樹,帶著悲憤與不甘和對列祖列宗絕望的愧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樣的實際還有很多。
再加上明代以后的文人,喜歡用槐樹說一些詭異之事。
就這樣,槐樹在人們心中的形象直線下降。
由此衍生出一些如“指桑罵槐”的成語。
如果只是一天或者兩天,亦或者這方世界只是一個普通的世界,那么當然不會有任何問題。
關鍵是這方世界不是一個普通的世界,它是純在超凡的,所以久而久之,人們的念頭對槐樹產生了一些影響。
因為這個世界不是什么高等級的世界,所以這個變化也不是太大。
只是讓槐樹了多了一個吸引引起的特性,沒來由的吸引。
既然是鬼樹,那么吸引陰氣就是自然之力,而陰氣一多自然就可能發生一些異常的事情。
陰氣雖然不是靈氣,但也是天地間的一股超凡之氣,自然能潛移默化的影響一件東西。
而眼前的這株槐樹就是這樣。
這么大的槐樹,本就有數百年的歷史,再加上這些陰氣的滋養,發生了一些異變一點也不奇怪。
而且二十年前,這里還死了十余口人。
先不管那人是怎么死的,總之是死了,相都不用想,那些人的魂體肯定是被這株槐樹吸收了。
至于為什么隔了二十年才出來才出來作怪,有可能是因為當時吸收的魂體是散亂的。
所以槐樹用了二十年的時間去融合了那些魂體,到了現在才有實力出來作亂。
何維同看著面前的這株枝繁葉茂的槐樹。
他看到了他內部的細微變化,雖然它在極力隱藏自己的氣息,但還是被何維同發現了。
成精已兩千余年的白素貞,也只是比何維同德修為高上一籌,更何況是眼前這株近幾年才成精的的槐樹妖。
它跑不了,所以只能盡力隱藏自己的氣息,希望何維同兩人能把它當作普通的槐樹放掉。
“無心道友,你看看這株槐樹,你覺得它有什么不同?”何維同偏過頭看著無心問道。
無心本來就在觀察后院,聽何維同這么一說立馬就把目光放到了槐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