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李云龍跑過去的時候,那邊已經打完了,是一只不知道從哪竄過來的野狗,眼珠子都紅了,已經不能吃了。
這年頭什么野物都少,只有吃人的野物多,到處在打仗,天天有死人,凍死的、餓死的、病死的、讓人打死的,不計其數,吃人的玩意可不就多嘛。
好在皮子還能用,肉就算不能吃,起碼油可以用來點燈,其余部分可以用來制肥,總之一句話,就算是泡尿王立也能扣出點硝來,這種行事風格讓老李佩服的五體投地,麻蛋,還是讀書人狠。
前兩天開會的時候王立給那些前來領裝備的老革命上了一堂課,這堂課讓這些已經夠摳門的老革命們明白了什么叫一個精打細算,什么叫做石頭里榨油。
例如汽車這一方面,王立就有辦法將其徹底榨干凈殘余價值,往日里繳獲的汽車往往就算完好無損,也帶不走,而王立的辦法就是在沒有足夠的汽車駕駛員之前,發動大量人員先整車拆了帶回去,至于損毀而無法修復的汽車,那么就將有用的零部件帶回去。
發動機就是報廢了可以拆出不少的銅、鐵,更別說沒有報廢的話,最次也可以改一個柴油發電機出來,電池也是好東西啊,雖然是鉛酸電池,但是勝在可以充電,拿來當移動電源也是不錯的,油箱直接連油帶箱子都給拿走,又不是油耗子,干什么只單偷油啊。
等以后造出切割機和割片,發動機和電池就派上用場了,小鬼子的鐵路線就要遭殃了,鐵軌直接給他鋸斷抗走,枕木扒回去當柴火燒,甚至連石子都給他扒拉回去。
輪胎、輪轂、車軸直接就可以安在大車或者是太平車上,相較于傳統的木質車輪的而言,不僅僅載重量大,而且對地面的摩擦力小,制造成本也較低(繳獲的戰利品),所以是有很多的優點的。
完整的玻璃一般是繳獲不到,因為一打起來最先被摧毀的就是玻璃,汽車車斗的馬槽、底板、車斗下的負重板都是鋼板,即可以用來造大刀、槍頭等冷兵器,也可以拿來造農具。
車斗上面的雨布也不能浪費,那是防水帆布,回去修一修改一改,撿好的用還是能搞出些帳篷或者是雨衣的,大燈則可以拿去給雞窩照明用,可以說小日本的汽車一身都是寶。
現在日軍所列裝的卡車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日產(脫兔/尼桑)公司生產的日產80型卡車,該車憑借短小的車頭和流線型的車身為司機提供了非常寬闊的視野,其出色的駕乘舒適性,寬敞的貨物空間,轉彎半徑小,非常適合華北戰場的道路環境。二戰時期該車用于運輸日本士兵以及裝載輕型武器。
1941年他的改進型日產180的載重就好多了,動力達到了80馬力,載重也達到了1.5噸,180型卡車的轉向和懸掛系統比起早期的80型卡車有所提升。起初日產180型卡車主要用于貨物的運輸,二戰爆發后,該車經過簡單的改裝就直接拉上了戰場。
第二種是由豐田公司生產的豐田一型卡車,1938-1942年,豐田共生產了1.98萬輛豐田一型卡車,1942年之后日本資源不足,所以就停產了。該車以美國雪佛蘭卡車為模板打造,該車重2.49噸,長寬高為5.52米*1.95米*2.286米,軸距為4.75米,搭載6缸發動機,最大功率78馬力。動力大,通過率高,確定也明顯,對于道路要求較高。
他的替代品是KC型汽車,這種車對材料進行了優化,使成本有所降低,引擎蓋采用金屬材質打造,而車身面板則采用了膠合板材質,僅配有一個大燈,而不是傳統汽車的兩個大燈。該車主要是被用于日本的軍用機場,由于并非裝貨使用,所以其貨艙并不寬敞。
這些汽車實際上就是日本為了侵略中國而研制的,所以拿來直接用是一點沒問題的,至于柴油汽油短缺,那么少用一點就是了。
王立現在忙的是腳跟打后腦勺,上午在工地上查看工事的進度,下午在養殖場,雞剛剛孵出來,還很脆弱,這都是希望啊,人都舍不得吃的小米給雞吃。
加上他走路一瘸一拐的,不能騎馬又摳搜的舍不得開車,一天有兩個多小時是在路上,可是遭了大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