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師部、北方局和政治部都在卷峪溝?”李云龍聽到這話的時候,整個人都蒙了,早知道這樣,老子怎么會在路上安那么多地雷?要不是在這打了一個小時,不然師部的聯絡員都找不著他們。
現在自己回去拿下羊兒領都不可能了,倉促之下安的地雷,就是自己安的都不一定照著到在哪,加上是晚上更找不著在哪?一不小心把自己人給整殘廢,那特么的找誰說理去啊?
雖然窮,但是這時候不是節省的時候了,忍痛讓戰士們拿出手雷和雷管炸出一個個單兵掩體,然后再用人工挖掘的方式將掩體鏈接在一起,尤其是山炮和馱馬,用了一個營兩個小時的時間才挖出足夠的隱蔽所。
可是他們在這一擋就出事情了,本來就意圖尋找八路軍主力決戰的日軍找到目標了,因為李云龍團的裝備太好了,甚至配備了大量的沖鋒槍(100多支)和為數不少的山炮(4門),非常符合日軍對于指揮部的理解,日軍第一軍司令筱冢義男親自下令:“務必在9月3日下午2時前全殲該部。”
周圍三千多日軍蜂擁而至,日軍太原機場動用了一個轟炸機中隊16架轟炸機在12架戰斗機的掩護下飛抵卷兒嶺高地。
要知道他們從8月20日開始作戰,已經連續作戰13個晝夜,部隊的疲勞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而敵人是從晉南調來的增援部隊,是一支剛剛投入戰斗的生力軍。
8月31日的時候,左翼縱隊已經在蘆家莊阻擊過敵人了,當時收到了兩千余人日軍的合圍,已經持續戰斗了兩天一夜,要不是因為李云龍團裝備精良作為鋒矢領銜突圍,那在9月1日也不能擺脫敵人。
但是,沒有多長時間休息,當夜就直接轉移,也就是說戰士們已經兩天一夜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了,傷亡和彈藥的消耗也很大,加上羊兒嶺的一戰,說實話整個左翼縱隊說是強弩之末也不為過。
現在,局勢到了非常嚴重的時候,周政委果斷下令:“三分之一的戰士繼續堅守陣地,主力部隊疏散隱蔽為預備隊。”
連日的疲勞下,貓耳洞外是炮火連天,貓耳洞內的人鼾聲大作,他們不是不怕死,而是太累了,兩天時間行軍300里,沒有合眼,就是鐵打的人也撐不住,何況,他們也是人啊。
就這樣,敵人越打越急,而戰士們則因為睡了幾個小時已經恢復了一些體力,休息的部隊不斷的補充前線,使得一線陣地總能保持較強的的戰斗力,陣地始終牢牢的掌握在左翼縱隊手里。
知道晚上9點多,撤退的命令下來了,這意味著首腦機關已經轉移,如果按照李云龍的脾氣,肯定要跟日本人分出一個高下。
但是,現在部隊糧彈將盡,而且想當的疲勞,周圍的戰士們都頂著黑眼圈,就是他再有本事也不可能帶著一群疲憊至極的士兵打贏對面的生力軍,只能撤退。
一場遭遇戰最初僅僅是為了掩護傷員轉移的戰斗,最后竟然成了一場保衛三大首腦機關的戰斗,不得不感慨一句:“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至此,129師的主力部隊全部從正太路轉移,但是這個轉移也不容易,古人云:“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紅軍也有“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戰術,都是抓住敵人疲勞、懈怠等進行狠狠的打擊,稍不注意就會敗在轉移的路上,變成潰敗,乃至是潰散,著名的“淝水之戰”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