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時候,部隊來伸手要糧食,地方也來伸手要糧食,王立總不能說沒有吧,一個糧食科長手里沒糧食,算什么糧食科長。
于是這份試行條例作為《晉西南糧字3號報告》連夜上報了八路軍總部并中央軍委,并于當夜收到了回復可以施行,10月10日開始試行,也就是難民到達的第二天開始試行。
這兩天其實已經開始收糧食了,田間地頭都是忙碌的人群,運輸工具多了人力三輪車還有獨輪車,王立讓人抄了幾十分公告貼在顯眼的地方,并且派了工作人員宣傳政策。
這年頭的人很樸實,你要是真不要他們干活關管飯,他們反而不踏實,這種以工代賑的形式閻錫山做過,韓復渠也做過,這世道能做到執掌一省的大軍閥沒一個是傻子,不過給的沒有這么多就是了。
“先記賬,吃大鍋飯,吃多少計多少賬,到時候月底結賬。”王立這樣香鄉親們解釋道。
“那收完糧食怎么辦?”一個老人家有些擔心的問道。
沙蓬滾蛋蛐蛐吼,掌柜的攆著伙計走,收完莊稼也就是冬天了,這一個月怎么也不可能賺下足夠吃半年的糧食啊。
“有辦法,到時候咱們修水渠、建工廠、挖煤礦、挖鐵礦,總是有辦法的。”王立這樣說道。
1941、1942都是大旱,不早做準備是不行的,歷史上到了1942年才開始修水利,不過是亡羊補牢罷了,提前修好水利工程,也是防患于未然。
這個水利包括但不限于打井、修水渠、修水庫、修旱井,還要組織人力去運城鹽湖曬鹽,來做鹽業這個賺大錢的買賣,到時候只怕沒有足夠的人手,現在的機械幾乎沒有,全靠人力。
“那就好那就好。”老百姓生怕自己沒了用處,人要是什么事情都做不了,那就成廢人了啊。
具體管理方式為按壯勞力編組,每一百戶壯勞力為一個生產大隊,由隊員選舉一個生產大隊,配一個班的民兵維持秩序,共組建了16個生產大隊,這些生產大隊被分配到了三個縣的七個鎮里,糧食還是王立出。
這樣一來將管理壓力轉移到了別的地方,只需要出糧食,廣子鎮只留兩個生產大隊,王立壓力就會小得多。
做完了準備工作,玉米已經收了一半了,不得不說人力小三輪真的不錯,加上這個時期的人只要吃飽了,力氣是真的大,運輸工作和青貯料的存儲速度一直都不慢。
王立悶頭只管秋收,偶爾也看一看醫院的修建進度和躺在醫院里的李云龍吹吹牛逼,已經寒露了,不僅僅是玉米要收,土豆、紅薯、谷子那一樣不得快點收啊。
秋分糜子割不得,寒露谷子等不得,要是收到了霜降,土豆紅薯一經霜那就存不住了,秋天風大,風一吹那小米全掉地上了,一年辛苦全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