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阿娟倒也沒多說什么。對她來說,這里只是她的一個容身之所,不像以前與山子在一起的時候,有家的感覺。
那天晚上,伍大海又沒回家。
阿娟洗漱了一番準備上床睡覺。
在摘耳環的時候,耳環不小心掉到地上,不知彈到什么地方去了。
阿娟拿著燈在地下四處尋找,后來又拿雞毛禪子在床腳下反復往外掃,終于將耳環掃了出來。
不過,阿娟卻同時發現了一個小小的銀制發釵。
一看到這支發釵,阿娟不由瞪大了眼睛,胸脯劇烈起伏,淚水止不住往下流……
這支發釵是訂制的,乃是她出嫁之后山子送給她的禮物,世上絕不可能有一模一樣的第二支。
她太熟悉這支發釵了,不可能認錯。
當初那一場大火,她與山子所有的積蓄,包括她的首飾全都化成了灰燼。
那么問題來了,這支發釵為何會出現在伍大海的房間里?
“原來是他!”
確定了這支發釵是屬于自己的之后,一直盤旋在阿娟心里的所有疑團終于解開了……
難怪,她總感覺伍大海有點眼熟。
原來,這家伙就是那天晚上,假說自己被洗劫一空的吳二。
當時天黑,燈光也暗,阿娟看的不是太清楚,二來事隔多年,只見過一面的人印象早就模糊了。
但是現在,有了這支發釵作引,阿娟完全可以確定,一定就是那個吳二。
只不過,僅憑這支發釵,阿娟還不能確定直相。
雖然她心里很害怕,但是為了查明真相,為了替前夫,替婆婆報仇,她決定先隱忍,再慢慢尋找線索。
接下來,只要伍大海沒在家,阿娟便開始四處搜尋……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被她在一間閑置的屋子里找到了一個暗格。
暗格中藏了不少散碎的銀子、銅錢,還有首飾什么的。
在這堆首飾中,阿娟又一次找到了一件證物:她陪嫁的手鐲,那支手鐲上還刻了一個“娟”字。
至此,阿娟終于猜到了真相。
那場大火絕對不是意外。
伍大海當時化名吳二,假說被劫,多半是先踩點,弄清了家里的情況之后上門謀財害命,最后放一把火讓人以為是失火。
千幸萬幸,那一晚她正好回了娘家,避過了一劫。
但有一點卻讓阿娟有點想不通,如果說伍大海是兇手,知道她沒死,要么再次出手,要么遠遠避開。
可為什么,還要費盡心思娶了她?
難道沒有認出她來,或是另有什么目的?
但不管是什么目的,阿娟在這個家一天也不能呆了,她怕被伍大海看出來,到時候連她也慘遭毒手,那這家伙豈不逍遙法外了?
于是,將暗格還原,帶走了自己的手鐲還有那支發釵,并連夜離家跑到一家小客棧住了一晚。
第二天一早便跑到縣衙擊鼓鳴冤。
負責審此案的正是趙得柱。
一開始,趙得柱還算公正,或許是當時心情好,也沒為難阿娟,當即派人將伍大海押到公堂。